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如图是1949-2010年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段人民币汇率调整为人民解放军顺利进行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B.②段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人民币保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
C.③段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期间,人民币间歇性调整汇率
D.④段反映了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2 . 1936年9月,英法美三国经过一系列协商和谈判,达成所谓“三方货币协定”,三方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的汇价,减少汇率的波动,共同合作以保持货币关系的稳定。该协定(       
A.帮助三国成功走出经济危机B.体现出国际协调机制发挥作用
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D.标志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
2024-01-09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等五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金融领域,仍然维持着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塑造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同时,也强烈冲击了金本位制度。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是毁灭性打击,也再次动摇了20世纪20年代短暂重建的金本位制度。20世纪3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的英镑霸权最终逐渐转向英镑、美元、法郎三大货币集团并立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调整了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美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由此孕育了新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

——摘编自谷梦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想与实践——以怀特计划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到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各国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考虑选择人民币作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可能性。于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区域合作的双重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摘编自周敏《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反映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末,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金融领域不仅受到外国银铸币侵占市场的影响,而且“由于各种洋币运用方使,而我国货币由于其单位、本位、重量等混乱,不仅对国内工商贸易交易不使,运输困难,再加上国家负债日重,傍亏(金银换算之不利)之损失尤巨”。清末,国内通用货币种类不仅有户部官票、钱庄票号等机构发行的兑换券,还有外商银行、中国自办银行发行的纸币。各币种兑换十分复杂,而且纸币信用也不稳定,随时存在贬值的风险。这种货币单位与货币价值的不统一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因此当时很多人都提出币制改革的建议。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17年,上海总商会董事苏筠尚和张知笙从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了如何“废两改元”的意见和建议。苏筠尚主张上海从1918年元旦起应一律改用银元。张知笙则考虑到中国国内银元储备和流通数量不足,主张先固定中国银元和银两的比价,等中国国内银元数额足量时,再进行“废两改元”。1921年,全国银行工会联合会、全国商会联合会、天津银行公会等向财政部建议“废两改元”。马寅初也主张“废两改元”并实行银元自由铸造。他认为:“我国欲改行银本位,先须巩固银本位;巩固银本位,当先统一银本位;统一银本位,当先推翻银两。”

孙中山在1912年12月发表的题为“钱币革命”的讲演中认为,中国之所以如此穷困的原因是“钱币之不足也”,并提出“以国家法令所制订纸币为钱币,而悉贬全银为货物,国家收支,市贸交易,悉用纸币,严禁金银”的主张。其后在1917-1919年的《孙文学说——以用钱为证》中,孙中山又重申了使用纸币的钱币革命思想,并作了理论上的发挥。

——摘编自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解析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进行币制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关于中国货币本位制度争论的主要观点。
2023-07-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截至2023年,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还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1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了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这反映了(     
A.美元失去国际主导货币地位B.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不断提升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基本建立D.人民币发展得益于货币多元化
2023-07-25更新 | 216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货币变化趋势。这一趋势(     
   
A.加速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B.延续了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
C.顺应了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D.促进了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德宗时期实施两税法,税收以钱计征,市场上的货币不足,从而出现“钱荒”问题。在钱重物轻的形势下,农民只能贱卖绢帛以换钱交税。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繁荣,国内铜钱大量“泄之四夷”。由于各种原因,铜钱的实际购买力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民间往往将铜钱融铸成器皿,或是直接储藏起来。铜矿的贫乏使得铸币的原料长期短缺,政府铸钱成本则长期居高不下,唐代时铸钱1000文需1200文的成本,至南宋初年进一步增至2400文。尽管宋代铸币量达唐代的几十倍,但东南地区的“钱荒”问题仍十分严重。’

——摘编自葛金芳等《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材料二   针对钱荒的现象,唐代政府除努力增加铸币量外,还实行铜禁和钱禁,“除铜镜外,一切不得买卖私造(铜器)”,不得销融钱币,“所有私贮现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同时,唐代政府又“禁钱不得过岭南”。此外,唐政府还努力维持钱帛并用的复本位货币制度,鼓励用帛支付。到了宋代,政府又发行交子、会子以缓解钱荒问题。但直到明代白银货币化之前,钱荒问题一直存在。

——摘编自徐恒泰<唐代钱荒刍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钱荒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唐宋政府应对钱荒的措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前后共铸五次半两钱,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所铸半两依次为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汉朝半两钱按版别大致上分为六种。因错范戏制还出现了少数“半半”钱和“两两”钱。


          

1相关参数:径2.4厘米,穿1厘米,重2克,右两左半,红斑绿锈,锈色自然,字迹清晰规整,符合四铢半两的形制。

2相关参数:径2.7厘米,穿0.8厘米,重3克,右两左半,红斑绿锈,锈色入骨,字迹可识,符合四铢半两形制。

——摘编自安平《汉传形四铢半两二品》

材料二     在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发现最早的圆形方孔钱是汉代的半两钱,数量极少;五铢钱的出土量非常大,仅在新疆和田买力克阿瓦提遗址,就曾一次出土45公斤的五铢钱。自汉至明,历代中原王朝的钱币在新疆都有出土,范围之广,种类之全,跟中原地区基本上没有差异。中原陷入割据、战乱的时期,中亚地区也自己铸造钱币。如龟兹国铸造的小铜钱,就是采用范铸技术铸造的方孔钱。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在自铸的货币中,保留了圆形方孔的形制以及重量单位“铢”。如高昌国的高昌吉利,回鹘汗国的回鹘钱、日月光金钱,突骑施汗国的突骑施钱以及昭武九姓的各式粟特文钱,钱币上的铭文或铸汉字,或铸当地民族文字,也有汉字和当地民族文字合璧的,但它们的形制都是圆形方孔。

——摘编自王永生《丝绸之路上的圆形方孔钱——兼论五铢、开元通宝的国际货币属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半两钱制作和发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亚丝绸之路沿线出土大量圆形方孔钱可印证的历史信息。
9 . 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但铁钱体重值大,流通不便。于是,商人发行“交子以代之”,在兑换时每贯必须要扣除30枚铁钱。成都的16户富商为了印造发行并经营铁钱与交子的兑换业务而开设交子铺。这可说明当时蜀地(     
A.交子是政府发行的辅币B.民间金融的发展
C.交子成为官方法定货币D.政府铸币价值低
10 . 以下邮票主题为中国先秦货币。其中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等农业区域;刀币形如工具“刀”,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圆钱则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是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据此可以得出结论(     
A.早期铸币形制反映社会生产B.农耕经济发展推动货币产生
C.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差异性D.各国借助发行货币推广农具
2023-03-0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等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