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以后,经济的发达对金融体系,尤其是货币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代发达的对外贸易受到笨重的金属货币的制约,且会造成贵金属的流失,于是,我国汇兑业务的雏形“飞钱”应运而生。“飞钱”又称“便换”,出现于唐宪宗元和初年,类似于今天的汇兑,是一种“此地之钱可依执券到彼地取之的凭证”。“飞钱”的出现证明金属货币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需要新型货币和货币制度的出现。

——摘编自郭芳芳《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进及启示》

材料二   及至清代,我国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打破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为了满足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生产制造一种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货币。但是受到之前朝代发行、应用纸币失败的影响,因此清朝的统治者对纸币的发行与使用并不热衷。而且在长期的发展中,白银数量与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吻合。与元明相比,清代比较重视钱法,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银钱平行本位的货币制度。在市场中一般在小数额交易中用钱,大数额交易中用银,银子是市场中地位最高的货币。

——摘编自章吟《浅析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飞钱”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白银货币化的背景及影响。
2022-12-1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唐末的铜钱短缺,形成五代时期蜀境的铁钱使用,辅之北宋中央政权铜钱偏重中原的权衡政策,四川形成北宋的铁钱专用区,“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履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于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携持。”这可以用来佐证(       
A.纸币诞生的历史背景B.社会经济转型的趋势C.区域经济不平衡态势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朝沿用的是秦朝的钱币,到了汉武帝时期,钱币越来越多。诸侯国有铸造钱币的权利,民间有的人私铸钱币。还有些不法分子盗铸钱币,而货物赶不上钱币的增量,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在景帝的时候,虽然朝廷镇压了七国之乱,但是诸侯国在地方上还是很有势力。而钱财是诸侯国最为重要的对抗中央的资本。汉武帝推行币制改革后,诸侯国的财政受到了中央的控制。汉武帝时期,在外面,汉朝多次同匈奴进行决战,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国库空虚,而地方上的诸侯和富豪却积累着大量金钱。汊武帝推行币制改革后,稀释了地方上的财富,使得中央在财政上得到了恢复。同时统一钱币制度,方便钱币使用。汉武帝在公元前113年颁布法令,收回了郡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政府铸造统一的货币。中央政府铸造的就是三官五钱和上林三官五钱,这种钱币工艺精良,铸造成本高,民间很少有私铸与盗铸的情况发生。这种钱币也为以后的朝代所借鉴。

——摘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铸钱量比唐代大为增加,可是因为商业发达,流通量大增,货币仍感不足,于是又在一些地区发行铁币。铁币价轻体重,每千文重达25斤,携带十分不便。四川大商人就联合发行一种纸币,称作交子,也是在一地交钱后到另一地取钱。不久交子改由政府发行,并设立了机构管理,交子遂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流通纸币。南宋时又在湖广地区发行会子,与交子共同使用。最初交子、会子发行量有所控制,币值稳定而有信用,可以随时兑换成铜币,所以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后来政府因财政困难,大量发行纸币以弥补亏空,于是纸币严重贬值,导致南宋经济混乱,加速了它的灭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统观元代币制,经过三次改革,却始终在于推行纸币制度。除少数边陲如云南尚使用实物货币及贝币外,全国通行,基本上达到全国的货币统一。元朝最初发行纸钞的二十余年间,尚能维持其相对稳定,此后由于巨额的军队供养,宫廷开支和军功评赐等,致国家全年的财政收入半年用尽,这就不能不乞救于纸钞的发行。同时连年征战,经济停滞,纸币的通货膨胀,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必然现象而已。

——摘编自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交子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纸币发行流通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元朝纸币发行流通的不同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德宗时期实施两税法,税收以钱计征,市场上的货币不足,从而出现“钱荒”问题。在钱重物轻的形势下,农民只能贱卖绢帛以换钱交税。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繁荣,国内铜钱大量“泄之四夷”。由于各种原因,铜钱的实际购买力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民间往往将铜钱融铸成器皿,或是直接储藏起来。铜矿的贫乏使得铸币的原料长期短缺,政府铸钱成本则长期居高不下,唐代时铸钱1000文需1200文的成本,至南宋初年进一步增至2400文。尽管宋代铸币量达唐代的几十倍,但东南地区的“钱荒”问题仍十分严重。’

——摘编自葛金芳等《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材料二   针对钱荒的现象,唐代政府除努力增加铸币量外,还实行铜禁和钱禁,“除铜镜外,一切不得买卖私造(铜器)”,不得销融钱币,“所有私贮现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同时,唐代政府又“禁钱不得过岭南”。此外,唐政府还努力维持钱帛并用的复本位货币制度,鼓励用帛支付。到了宋代,政府又发行交子、会子以缓解钱荒问题。但直到明代白银货币化之前,钱荒问题一直存在。

——摘编自徐恒泰<唐代钱荒刍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钱荒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唐宋政府应对钱荒的措施。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政府财政部在193331日颁发《废两改元令》,改一切经济活动的货币单位为银元。自此,银两不再出现在中国的流通市场中。此后,全国范围内货币的流通有了较为统一的规范。虽然这一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满足了国民政府对垄断国内金融市场的需求,为后续进行纸币改革、巩固政权有所帮助,但实际上,这次改革也问题重重。流通中的银元质量良莠不齐,给统一和鉴别银元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之银两、银元兑换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商人蒙受较大损失。此外,这次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国原有的银本位制,中国货币市场仍受到国际银价的波动以及白银进出口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货币主权仍受到他国的控制,这种被动性也是后来推行法币改革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邢嘉《国统时期的币制改革与通货膨胀》

材料二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毛泽东当即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来统一管理全国的财经事务,又调令陈云、南汉宸等人打击以上海为中心的投机活动和势力。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铁腕方式查封证券交易所,严惩投机势力,最终在政治上赢得了第一场胜利。投机商投机银元不成,便将剩下的资金全部压在了各类日用品上。陈云将计就计,迅速布局,一方面跟投机商拼囤货,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对此类物资的大规模调运,并在全国范围内囤积粮食、纱布等。另一方面,中财委通过征收税款、发行公债等方式收紧了投机商的银根。19491125日,政府收网,陈云发出信号,同一时间,全国各地开始统一抛售纱布,并不断调低价格。看到商品价格如雪崩一般下跌时,投机商这才发觉不对,赶紧抛出手中的存货,但在这时抛售,只会越抛越亏。至此,这场战斗胜负已分,中国共产党用经济力量打赢了这场棉布之战,人民币也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摘编自马啸宇《人民币的起源及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令》。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货膨胀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及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