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期,在川蜀地区施行了一项特殊的掠夺性经济政策,铜钱和白银被大量上交给开封,民间交易绢帛被禁止,由此逐渐形成了川蜀铁钱区。小铁钱自身价值低,运输成本高,携带不便,存在明显缺陷。川蜀地区经济基础好,民间积累了丰富的商业资本,盛产茶叶、丝绸和糖等重要物资,交易浩繁,有大量货币需求。益州(今成都)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基础,民间自谋出路选择使用铁钱券进行贸易,当地造纸和印刷业发达也为纸币的流通提供了技术可能,于是交子得以诞生。

——摘编自姜锡东、李金闯《北宋初期四川地区的货币供应与交子诞生原因再探》

材料二   明朝初期实行钱钞并用的货币体系。但后来,因为纸钞贬值,民间货币结算大量采用白银。明英宗时,政府不得不承认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中国由此确立了银本位制度的货币体系。隆庆开关后,西方国家向中国购买了大量茶叶、大黄、瓷器、丝绸等物品,均是用白银进行结算的,一条鞭法的赋税政策中所征收的货币税金也是以白银进行结算的。但大量白银涌入国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交子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货币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2 . 唐末的铜钱短缺,形成五代时期蜀境的铁钱使用,辅之北宋中央政权铜钱偏重中原的权衡政策,四川形成北宋的铁钱专用区,“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履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于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携持。”这可以用来佐证(       
A.纸币诞生的历史背景B.社会经济转型的趋势C.区域经济不平衡态势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货币随经济发展而产生,并对社会形成重要影响。透过货币的演变,可以看到历史发展趋势。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纸币伪造一直非常猖獗。最初对伪造交子的犯罪,只是“如官印文书法”“流两千里。”至神宗、哲宗时,加重为绞刑。除了颁行严惩造伪的法令外,官方还采取多种措施防治。宋朝纸币推行“界”的制度,在发行一定时间后将要满“界”的旧纸币全部收回,另外发行新的纸币,让伪造的纸币自然退出流通;同时,加强保甲制,对伪造纸币的行为,“互相纠察,不告连坐”,对于告发者,实行奖励。尽管官方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南宋王朝统治日益衰坏,防伪问题就不可能很好解决。

——摘编自刘金平《宋代货币立法考论》

材料二   金圆券是国民党政府继法币之后发行的新货币,始于1948820日,历时仅10个多月,是中国货币史上最短命的货币之一。金圆券最初预计发行20亿元,但最终实际发行总额达到130余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6.5万倍,票面额从最初发行时的最高面额100元,到最后出现50万元、100万元,甚至500万元一张巨额大票。发行金圆券被国民政府视为“救命稻草”,不仅未能解燃眉之急,反而雪上加霜,成为蒋家王朝最终败亡的催化剂。

——摘编自王海蛟《1948年金圆券的发行及其最终命运》

材料三   194812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为了扩大人民币阵地,中央采取了收兑各个解放区货币、肃清金圆券、驱逐外币、打击金银投机等若干财经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连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财经状况基本好转,市场物价稳定,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防治伪造纸币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发行金圆券的背景及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货币政策实行的重大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以金银作为储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纸币化的货币制度实践,确属人类货币史上的首创。元朝历代皇帝即位后,都要对蒙古军事贵族进行大规模的赏赐,这是一种源自蒙古汗国时代的传统,窝阔台汗就常用白银赏赐臣下。蒙古贵族还利用自身权势侵占了许多元朝官营的金银矿产,导致政府的金银税收锐减,正常途径的金银储备补充来源几近断绝。13世纪阿拉伯世界白银短缺,白银价格高昂,一时间集中在蒙古贵族手中的白银经“斡脱”商人之手大量地流向国外。元朝在征服南宋后,又进行了多次海外远征,巨额军费开支,无疑导致大规模的货币超发。

——摘编自李晓《元朝纸币制度的选择、运行与崩溃》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为打破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领导各苏区银行大力开展红色金融的各项建设。1931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下发的《关于借贷暂行条例的决议》明确规定:“取消和废止一切高利贷形式的借贷,过去高利贷的契约完全宣布无效并焚毁之”。同时,召集私人股金创办合作社,使农民卖米买货不为商人剥削,而农村贮藏资本得以收集,使金融流通。国家银行采取银本位制,发行国家货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章程》明确规定:“发行纸币,至少须有十分之三之现金……为现金准备”。贷款对象主要有公营企业、合作社和劳动人民,贷款用途只限于生产,不贷款用于纯消费。

——摘编自冷泠《中央苏区红色金融的实践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纸币制度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区红色金融建设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明宝钞(明初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发行的纸币)与铜钱兑换情况表

年份大明宝秒一贯值伐数
1375年一贯一1000丈
1390年一贯一250文
1488年一贯=1丈
1535年一贯=0.276文

——摘编自陈昆、李志试《财政压力、货币超发与明代宝钞制度》

材料二   嘉靖时期的吏部左侍郎靳学颜认为白银“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其与铜钱、海肥(一种贝壳,在云南被用作货币)用于流通计价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顾炎武分析了流通货币从铜钱经纸钞最后演变为白银的动态过程,“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铜)钱之重,乃立此法”“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纸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

——摘编自徐永辰《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宝钞发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靳学颜、顾炎武对明代货币改革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