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中国古代漕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漕”原指在天然或人工的河道上运输物资,后来随着各王朝统治的需要,从地方上征收粮饷以及各种进贡的物资,将其运送到京城或前线,这些都属于漕运的范围。

材料   201912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计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保护建设张家湾古镇,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打造漕运文化特色小镇。

①张家湾在“州南十五里”,“以元万户张煊督海运至此而名。今东南运艘,由直沽至河西务,凡百十里,又百三十里至张家湾,乃运入通州仓”。

——《读史方舆纪要》(清代顾祖禹等人著)

②张家湾城位于“潞河下游,南北水陆要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钦定日下旧闻考》(乾隆命人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

③北运河上“漕艘栉比,廩粟云屯”。张家湾以西的漕运终点通州,则为“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也”。

——光绪年间《通州志》


④“山西会馆”匾额
该匾额系两块长方形石块合成:上为“山西”,下为“会馆”,发现于通州,现存于通州博物馆。

⑤《清代北运河漕运图》


⑥《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图中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八百二十余人,岸上码头、衙署、店铺、银号、酒肆、民宅、粮仓等各种建筑林立。
任意选取材料中的三则史料,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张家湾古镇的价值。
2024-03-15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8 “探究史料价值”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赋役之法,唐租庸调犹为近古。自杨炎作两税法,简而易行,历代相沿,至明不改。太祖为吴王,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夫。具上、中、下三等,以赋十万、六万、三万石下为差。府三等,以赋二十万上下、十万石下为差。即位之初,定赋役法,一以黄册为准。……洪武九年,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

——摘编自《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   鱼鳞图册是明清政府统计民间土地占有情况,并据此征收田赋的册籍,由此形成了系统的土地管理制度。总图上一块土地挨着一块土地,状若鱼鳞,因此叫作"鱼鳞图册"。此后土地买卖过割,父子兄弟分家,都要写明鱼鳞图册上的编号。



康熙四年(1665)《歙县二十六都——图新丈使字号鱼鳞册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初期赋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歙县二十六都一图新丈使字号鱼鳞册底》的史料价值,并分析鱼鳞图册发挥的作用。
3 . 图1所示是1851-1863年清朝的地丁银收入情况,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图1

A.农民运动的冲击B.赋税制度的变革C.民族危机的加深D.洋务运动的推动
4 .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猛,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多次进行调整(如下图)。据此推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旨在(       
A.增加国家收入,促进经济发展B.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效率
C.提高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D.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交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由此推知唐朝(     

图: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A.建立以道为中心的监察体系B.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
C.租庸调制助增政府财政收入D.私营手工业铸币技术高超
2023-07-15更新 | 10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城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税收政策的结构框架图。该税收政策(     
A.废除了传统人头税B.践行了仁政思想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D.抑制了土地兼并
7 . 如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知识要点。下列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趋势的概括,准确的是(     
秦汉:“泰半之赋”与轻徭薄赋
隋唐:实行租庸调与推行两税法
明清:赋役合并与“摊丁入亩”
A.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向土地和财产B.人头税从秦朝占较大比重到明朝废除
C.征收形式从以纸币为主到以白银为主D.百姓的赋役负担呈现越来越轻的趋势
8 . 对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变迁图”的理解准确的有(     

①个税起征点的变迁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计划经济时代收入差距小没有征收的必要
③对调节个人收入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④起征点的不断提高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23-01-06更新 | 165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如图是元代墓葬出土的纳粮彩绘壁画,描绘农民向政府纳粮的场景。图中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该壁画(     
A.展示元代农民承担的赋役种类繁多B.体现元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弱
C.凸显元政府征收国境关税的重要性D.成为研究元代赋税征收的重要史料
2022-08-27更新 | 542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届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023·湖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土地清查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南宋时期已有鱼鳞图册。顾炎武称赞道:“人虽变迁不一,田则一定不移,是之谓以田为母,以人为子,子依乎母,而的的可据,纵欲诡寄埋没,而不可得也。此鱼鳞图之制然也。”通过鱼鳞图,政府能较为有效地掌握土地流动和人户占有的状况。不过鱼鳞图的局限性亦不容忽视。历史上每一次攒造的鱼鳞图册都只是某一时间点土地田产状况的静态记录,而实际上田产随着日常土地交易不断在发生变化。土地登记信息的变动,致使原有鱼鳞图需要重新绘制。官府赋予相关田块新的登记编号,结果编号数字越来越大。除编号外,土名、亩步、四至、田税等信息也需一同调整。

——摘编自戴建国《南宋中后期的土地清查和地籍攒造》

材料二   鱼鳞总图是总括土地丘块的地形图,史籍一般称“鱼鳞图”。鱼鳞分图绘制独立地块的地形。鱼鳞图册分为总图和分图是今人所创概念体系,史籍未见“鱼鳞总图”和“鱼鳞分图”之名。王毓铨等人指出,“鱼鳞图册”乃鱼鳞总图和清册的统称”。“清册”即装订成册的鱼鳞分图,登记业户独立的土地丘块。


          

——摘编自汪庆元《明清鱼鳞总图汇考——以徽州鱼鳞图册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鱼鳞图册存在的局限性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绘制鱼鳞总图的意义。
2023-08-30更新 | 114次组卷 | 4卷引用:选必一第16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