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时,相继设立四辅官与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政务。至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阔,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宣宗时,设立制敕房、诰敕房等机构。制诰二房主要服务于内阁所主持的有关政府所有机密文书的誊录、保管工作。“于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但出于权力制衡的需要,宣宗培植宦官势力,赋予司礼监太监批红权,所有奏章除御笔亲批外,余皆由太监分批,以“批红”牵制“票拟”。司礼监和内阁地位平等工合作、相制相维,促使明代后期影响巨大的监阁体制框架的正式定型。

——摘编自田维佳《明代内阁的发展演变与皇权的关系》

材料二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是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内阁制的发展变化养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
2019-04-0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2 . 明朝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变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确立了以“使民无得擅徙”等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因而家庭资产也成为户籍登录内容……《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通行证)。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欧洲关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个人私权保障功能;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带来哪些影响。
4 . 唐代法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奴婢既同资财即合由主处分”,而到宋代中期后法律上则将“奴婢”之名改为“人力”“女使”,佃户、雇工、人力、女使等皆为国家“编户齐民”。这一变化是由于
A.国家户籍制度日益完善
B.儒家仁政思想得到提升
C.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D.封建等级秩序趋向瓦解
2018-12-10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第四次阶段性过关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8-02-11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2
6 . 唐初不少部曲和奴婢因征战有功而获得解放,有的上升为均田农民,有的上升为契约佃农。唐朝政府规定均田制下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均田制的推广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B.封建政权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C.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D.唐初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7 . 开皇五年,文帝采纳长孙平建议,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开皇十五年和十六年,文帝命令西北诸州的义仓改为州或县管理,劝募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纳税。这种变化主要反映
A.义仓根本上解决了饥民问题
B.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C.中央对地方管理的不断加强
D.隋朝农业发展农民富足
8 .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策因素是
时期耕地面积人口
明初8.5亿亩6600余万
清前期10亿亩4.1亿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农民“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018-05-0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十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读下面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
清朝年号年代人均耕地数(亩)
康熙二十年168127.92
乾隆十八年1753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3.56

判断清朝前期人均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口快速增长
C.耕地面积大量减少D.土地兼并严重
2018-02-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测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