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下表是1912—1947年中国22省农民的身份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A.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C.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土地集中,农民无地化趋势增强
2018-07-14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税,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11年晚清政府制定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条规。该条规分为户籍的管理、人籍、户籍、罚则四个部分,确立了户籍管理形式的统一平等和保障私权的近代户籍管理原则。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规定警察只是对户口调查负监督之责,调查户口的具体事务则主要由“地方自治策事会或乡长办理,以总策或乡长为调查长,策事或乡策为调查员”。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分通则、籍别登记、身份登记、迁徙登记、变更登记、登记申请、罚则、附则等内容。1932-1941年国民政府相继颁布《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保甲条例》《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等,通过保甲连坐的办法强化对民众、乡村的控制。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原因。
3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宋以后,国家的赋役制度开始明显变化,趋势是以人丁为主转为以田亩为主,将各种劳役也转向田亩,与田赋一并征收。推动这一变迁的重要经济背景是
A.租佃制的发展B.土地兼并的加剧
C.人地矛盾突出D.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最早的“身份证”是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们的“鱼符”(形状像鱼),它是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的。“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鱼符”,均以黄金铸制,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据明人陆容《蔽圆杂纪》载:牙牌(宋朝时开始使用,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板片)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都悬牌,以避嫌疑。”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档案局肖丽萍《从一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谈起——中国身份证历史变迁》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一张身份证(局部)


这张身份证中还有;半身像片、钢印、持证人的所在地、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本籍、寄籍、号码、颁发日期;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职位)公职候选人资格(类别、证书号码、指纹)家属(称谓、姓名)役历(役别、日期、证明长官)保甲番号(乡镇、保、甲、户、日期)住址(名称、日期)注意事项等。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档案局肖丽萍《从一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谈起——中国身份证历史变迁》


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唐朝“身份证”的功能。
(2)依据材料说明明朝至民国时期我国“身份证”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实行身份证制度的作用。
6 . 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A.均田制遭到破坏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
C.社会结构的变化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实行轻薄赋政策,以“征赋宽简”为原则,规定每丁一年交“租”粟二石,输调”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文五尺、麻三斤),此外,每丁每年劳役二十天。不应役者,按每日三尺绢折纳,叫“庸”。同时加强户籍管理,“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里正“不觉(户口)脱溺增减者,一口答四十,三口过杖一百,十口徒三年。

材料二 中唐以后,军部割据,战乱频繁,人口流亡,唐王朝直接控制地区减少,经济危机进步加深。据载,山东、河北、河南地区1571州的23人口,12仓贮谷物,23的调绢帛,1/10的盐税均为藩镇所占。780年宰相杨频行两税法,规定:按“量出以制入”的原则,根据财政支出确定总税额,分掉到各州;“户无主客,以见居为”,不论土著户与上迁户,律在现居地立籍纳税,不论行商、坐商,都要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废除租席调及一切杂税,主要依据田地及户等、资产征税,“资产少者则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计钱征税,百姓实物折缴;商人据其收入,征税130;两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分别为六月末和十一月末为期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至唐中期赋税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运用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0-12-0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唐初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
9 . 明朝前期,朝廷通过严密的户籍管理对平民实施严格约束,以丁户为基本编制单位,不得随意迁徙和择业。明朝中叶以后,官府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而放松了对丁户的控制。这一变化
A.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B.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C.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D.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
10 . 明中叶时,匠户匠籍仍然存在。清朝顺治二年,政府“免直省京班匠价(京班匠价即班匠银),并除其匠籍”,但不久又恢复征收班匠银(国家对手工业匠户征收的代役金)。康熙以后,陆续将班匠银摊入田赋,以至最后废除了匠籍。这一系列变化
A.推动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B.体现了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
C.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D.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