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三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中图1、图2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述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2 . 下图为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的唐代银饼,上面文“安县(位于今广州)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令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据此可知,当时(     
   
          图 洊安银饼
A.征税依据以资产为主B.白银已经成为主要货币
C.岭南地区贵金属丰富D.中央财政仰赖东南地区
3 . 如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抑制土地兼并B.改革均田制C.废除人头税D.实行两税法
4 . 下图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

造成上图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进步B.商品经济的发展C.税收政策的调整D.政治局势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税收政策的结构框架图。该税收政策(     
A.废除了传统人头税B.践行了仁政思想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D.抑制了土地兼并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赋役之法,唐租庸调犹为近古。自杨炎作两税法,简而易行,历代相沿,至明不改。太祖为吴王,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夫。具上、中、下三等,以赋十万、六万、三万石下为差。府三等,以赋二十万上下、十万石下为差。即位之初,定赋役法,一以黄册为准。……洪武九年,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

——摘编自《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   鱼鳞图册是明清政府统计民间土地占有情况,并据此征收田赋的册籍,由此形成了系统的土地管理制度。总图上一块土地挨着一块土地,状若鱼鳞,因此叫作"鱼鳞图册"。此后土地买卖过割,父子兄弟分家,都要写明鱼鳞图册上的编号。



康熙四年(1665)《歙县二十六都——图新丈使字号鱼鳞册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初期赋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歙县二十六都一图新丈使字号鱼鳞册底》的史料价值,并分析鱼鳞图册发挥的作用。
7 . 下图为唐朝岭南道怀集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图1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征税的主要标准为财产B.边远地区赋税负担较轻
C.赋税制度亟待改革D.赋税征收管理严格
2023-12-12更新 | 223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图1所示是1851-1863年清朝的地丁银收入情况,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图1

A.农民运动的冲击B.赋税制度的变革C.民族危机的加深D.洋务运动的推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右图为唐宋岁入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根据下图可知,八至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A.经济重心南北均衡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自然经济有所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2023-01-1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以均田制为基础,实行租庸调制。随着人口增多,可授的田地越来越少,大地主吞并农民田地,国家控制的户口数量锐减。为保证税收,政府强行“活户”(检查户口,清理人丁,勒令回籍),增辟税目,但都没能奏效。建中元年(780年),政府颁行新法: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只保留户税和地税;预算全年开支,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以779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的总数作为户税和地税的总额分摊于各州;依据财产多寡将户分为九等,并依此征收户税;地税按亩征收谷物;户税、地税以每年六月、十一月为期征收;对不定居的商人,按资产的130征税,后改为110

——摘编自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材料二   与杨炎同时期的杜佑说:“建中新令,并入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悉收,规避无所。”两税法实施后,“收入公税,增倍而余。遂令赋有常规,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狡滑之氓,皆被其籍”。所以,两税法“诚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但是,宋代郑樵认为,自两税之法行,则赋与田不相系也。况又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此总无名之暴赋,立为常规也。建中以来,将五百年,世不乏杨炎,不知所以加于大历中一年之多,数目复几倍乎?呜呼!后世之为民也,其难为民矣”。

——摘编自丁柏传《谈对唐代两税法的再评价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两税法。
2023-10-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