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朝廷颁布新的赋役法∶把各州县的田赋、赋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折算缴纳,史称"一条鞭法"。据此可知,"一条鞭法"的实施
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使古代赋税制度开始简化
2 . 经过不断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内资企业适用く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外有别”的税制下,虽然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统一为33%,但由于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仍然是“内重外轻”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B.经济体制开始转轨
C.企业的经营权逐渐放宽D.税制改革待深化
2021-01-10更新 | 780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点对点专项训练(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时间名称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两汉时期编户制度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租以土地计,较轻;人头税以丁计,较重)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朝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1-01-09更新 | 764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练(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4 . 北魏时期的均田制,奴婢可与良人(自由农民)同等受田;隋代的均田制则取消了奴婢受田的规定。这一调整旨在
A.推动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革赋税征收的制度
C.打击士族阶层的势力D.强化对奴婢人身控制
2021-01-01更新 | 227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二考点0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B卷-纲要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5 . 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A.均田制遭到破坏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
C.社会结构的变化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
6 . 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所司类赉勘合,赴部批工: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一规定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全国班匠的劳役为匠银所代替B.明朝匠役制度开始衰落和瓦解
C.加速了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进程D.为民营手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7 . 康熙时,均丁赋于田计田派丁,不问丁数;嗣后,盐钞银、匠班银亦陆续派入地丁;五十年,定丁额,永不加赋。雍正元年,遂以丁赋摊入地亩,一并其征。这些做法
A.受益于新经济因素B.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C.促进了人口的增长D.推动进步思潮的形成
8 . 下表为汉代更赋表。据此可知,汉代的以钱代役
更赋类别服役内容代役价
“更卒”23至50岁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一年可纳钱2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
“正卒”23至50岁的男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个月每月200文
“戍卒”23至50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戍一年可以纳2400文代役
“戍边”男子每年须戍边三日可纳钱300文代役

A.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有利于当时自耕农经济的发展D.减少了官员的腐败和土地兼并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清政府即派人前往江浙和闽粤,察看沿海情况,以定可否开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取消禁海令,第二年(1685年)于广州、漳州(厦门)宁波和镇江的云台山四处分别设置了粤、闽、浙、江四个海关。在行政上,各海关属户部管理,海关监督直接向户部和皇帝负责。《粤海关志》上说:“天下海关,在福建者辖以将军。在浙江、江苏者辖以巡抚,惟广东粤海关专设监督,诚重其任也。”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1845-1850),广州输出的茶叶由7600万磅下降到5500万磅,生丝由6800包下降到4300包。进口的棉花由7700万磅下降到6400万磅。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进口的美国商船由93只下降到70只。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材料三   在接管旧海关的基础上,194912月政务院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试行组织条例》,19501月发布《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同年12月又发布《关于设立海关的原则和调整全国海关机构的指示》。195111月,政府取消了各地口岸私营的(包括外国人办的)公证及检验机构,由国家商检及公证机构统一负责对外贸易的公证及检验。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设置海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广州海关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我国加强海关管理的意义。
10 . 宋以后,国家的赋役制度开始明显变化,趋势是以人丁为主转为以田亩为主,将各种劳役也转向田亩,与田赋一并征收。推动这一变迁的重要经济背景是
A.租佃制的发展B.土地兼并的加剧
C.人地矛盾突出D.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