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下列选项中,序号与表中户籍信息反映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朝代户主户籍地户籍信息
里耶(属洞庭郡迁陵县)东成户人士五(士五、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邯寿寿沙州敦煌县效谷乡年伍拾陆岁,白丁,课户见输;计布二丈五尺、计麻三斤、计租二石;廿亩永业,廿三亩口分,合应受田壹顷叁拾壹亩
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当时直隶中书省)计家伍口:男子叁口,成丁贰口,本身年叁拾陆岁……事产:田地无;房屋瓦屋叁间
A.①-秦朝;②-唐朝;③-明朝B.①-唐朝;②-元朝;③-明朝
C.①-秦朝;②-东晋;③-清朝D.①-唐朝;②-宋朝;③-清朝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中国封建王朝常实行强制分家析户政策,但仍有由几个同父祖的小家庭组合在一起的联合家庭。据史料记载,710—769年,唐代敦煌地区登记的联合家庭共9户,占比10.4%;820—876年则达到12户,占比51.2%。该现象的原因是(       
A.政府实行土断B.朝廷停编户籍C.两税法的实行D.人头税被取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户籍年代户主姓名身份应授亩数实授亩数买田未授亩数
武则天大足元年邯寿寿白丁13144087
唐玄宗开元四年杨法子卫士10139062
唐玄宗开元十年曹仁备卫士上柱国31826303119
唐玄宗天宝六年郑恩养白丁2348912133
唐玄宗天宝六年令狐仙尚中女518043
唐代宗大历四年李大娘5934250

(注:“上柱国”为勋级,是对作战有功者的特别表彰。)

——据敦煌出土的唐代户籍残卷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敦煌户籍残卷”对唐代均田制进行探究。
2024-02-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古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赋税征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建阳县田赋案

案件起因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接任建阳县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前官多致挂误,于是遍访舆情,发现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明朝初年每亩只征银五分一厘,后加至七分三厘一丝五忽,赋重田硗(薄),民力难完,以至积逋累累。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将已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

——据《闽浙总督郝玉麟奏陈福建建阳田粮始末酌办清厘征粮册籍折》

案件判决

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二十八日,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经密议后提出处理意见:清朝中央政府放弃已垦荒田695顷余的田赋收入,将向中央上报的奏销册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四毫,使其与李六成在1686年私自减则以来的该县实征册科则相符。同时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并且将该县存在的虚粮八百余两中无从征收的631两余予以豁除。同时针对李六成自行减则及其在赋税征收问题上引起的混乱,决定“罚俸一年”。乾隆帝批准执行。

——据《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请照建阳县册载亩数赋额征收并改正部册事奏折》

学者评价

这种处理看起来是十分宽松的,并为今天的史家引为清朝政府对垦复或新辟土地升科条例执行时往往采取宽厚措施的例证。

——摘编自何平《从乾隆建阳田赋案论清代的赋税管理》

(1)根据“案件起因”和“案件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阳县知县李六成行为引发的后果。
(2)综合上述材料信息,简析清廷采取“宽厚”措施处理该案件的缘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贾谊《新书·忧民》载:“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汉代政府规定,壮丁,二十岁开始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到了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由此可见,这一规定(       
A.满足了军事和战争的需要B.得益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C.表明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D.兼顾了经济与道德的考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厘金是一种临时应急的商业税。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迫于财政压力,清廷首次允许地方自行筹款助饷以供军需,但规定所有税收皆须经朝廷审核即奏销。如表所示厘金奏销比例的变化表明(     
时间光绪十一年光绪十二年光绪十三年光绪十四年光绪十五年
奏销收入14249947两13693385两16747201两15564778两14930465两
实际收入19041831两19291765两25226900两25919175两25136004两
奏销收入占实际收入比值74.8%71.0%66.4%60.1%59.4%
A.地方贪腐问题严重B.中央控制地方能力减弱
C.晚清军费开支膨胀D.清廷内忧外患程度加深
7 . 有美国学者指出:“南京(政府)恢复关税自主,其结果对中国人自办的工业的利益很有限。南京对关税收入的需求和日本的压力,一直阻挠着保护关税的真正作用,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四年经常改变的关税税率,事实上是一种促使中国工业不能稳定的破坏性因素”。该学者认为南京(政府)恢复关税自主(     
A.符合美国政府的在华利益B.有利于消除日本侵略威胁
C.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D.旨在应对世界经济大危机
8 .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两税法实施后,税收由尚书度支总统,分为上供中央、留节度使府、留州三部分。各地的杂税(包括急备供军、折估、宣索等)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由此可知,两税法(     
A.在制度上限制藩镇非法敛财B.使皇帝获得稳定的税收来源
C.得到府州士绅的认可与支持D.有助于加强户籍控制与管理
9 .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这一赋税制度是(     
征收名目将田赋和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征收。
纳税方式取消力役,把按丁、按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并将其摊入田赋中,征收赋税一律征银,用货币取代实物和力役;差役由政府雇佣。
征收方式改民收为官收,从征收到押运均由官府承办。
A.摊丁入亩B.两税法C.一条鞭法D.租庸调制
10 . 如表所示为1870-1948年,中国历次船钞税率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我国(     
年月类别税率(每吨)单位
1870.12≤150吨0.1
>150吨0.4
1933.03≤150吨0.15
>150吨0.65
1945.10≤100吨15
>100吨65
1947.02≤100吨150
>100吨650
1947.11≤100吨1500
>100吨6500
1948.08≤100吨15000
>100吨65000
1948.09≤100吨0.01全国
>100吨0.02
A.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B.经济结构的变动较经济发展迟缓
C.不断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D.关税征收深受国内金融状况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