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税、钱漕、盐课,其中地丁税占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的收入几占税收的一半。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B.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2019-07-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唐朝初期的赋税主要以土地税和人头税为主,到唐朝中后期,变为以土地税和户税(财产税)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制度的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土地兼并的严重
D.赋税制度的改革
2019-06-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自然经济日益瓦解
B.政府调整赋税政策
C.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D.海上丝路逐步兴起
2019-05-23更新 | 170次组卷 | 3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4 . 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
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
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019-06-06更新 | 1282次组卷 | 2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2019-04-24更新 | 572次组卷 | 18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汕头市2019届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从洪武四年开始,十年一修,到崇祯15年,共27次编制黄册。清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到雍正年后,户籍再也没有编审过,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地方管理弱化
B.基层自治加强
C.赋税制度变革
D.经济发展迟缓
2019-07-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北齐规定:“男18岁以上为丁,丁从课役,60岁为老。”而隋朝规定:“男以21岁为丁,58岁为限实行从丁课。”隋朝这一变化
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推动了农产品商业化
D.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8 . 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导致了均田制的崩溃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9 . 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
B.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
C.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
D.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
10 . 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至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A.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B.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2019-01-30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