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下图为唐代玄宗末年到肃宗初年课户与不课户数的结构变化表,这种变化
A.说明唐代经济达到鼎盛状态
B.反映小农经济趋于崩溃边缘
C.是租佃关系发达的直接结果
D.表明战乱加剧赋税体系失衡
2018-06-01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历史
2 . 开皇五年,文帝采纳长孙平建议,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开皇十五年和十六年,文帝命令西北诸州的义仓改为州或县管理,劝募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纳税。这种变化主要反映
A.义仓根本上解决了饥民问题
B.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C.中央对地方管理的不断加强
D.隋朝农业发展农民富足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农民“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018-05-0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十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策因素是
时期耕地面积人口
明初8.5亿亩6600余万
清前期10亿亩4.1亿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 . 读下面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
清朝年号年代人均耕地数(亩)
康熙二十年168127.92
乾隆十八年1753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3.56

判断清朝前期人均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口快速增长
C.耕地面积大量减少D.土地兼并严重
2018-02-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测试
6 . “从公元25年到公元140年之间,汉代的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4800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豪强势力,隐匿人口
B.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
C.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D.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伍袁萃作的《林居漫录》中记载“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社会风俗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对欧洲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增长早已开始。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以上。此时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农、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

俄国以西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饥荒已成为对过去的回忆。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运输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分供应。此外死亡率也因预防或治愈疾病而急剧下降。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

因而,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和1914年的46300万。欧洲的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以致改变了世界的人口平衡。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自洪武后期开始,明代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即便是在“仁宣盛世”时,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也只有900多万户,5000余万口。较洪武十四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事实上,明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中叶后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使明代的实际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从洪武二十六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150年中,北方五省的实际人口即1550万人增至267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4‰。

南方地区虽然农业可开发土地的数量不如北方,但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相对增强,并促动了人口的潜在增长

——《中国古代史》赵毅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引发中、西方人口变化的原因

2017-11-2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下图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据此推论,1720年以后图示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赋税制度改革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实行闭关锁国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017-11-16更新 | 534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西灵山县新洲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藏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