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3 道试题
1 .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2019-04-24更新 | 572次组卷 | 18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汕头市2019届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
时期经济政策出处
汉文帝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班固《汉书·卷六十四》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错币第四》
汉景帝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范晔《后汉书·卷一》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B.以.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3 . 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   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化


时代制度
西周时期“谷出不过籍”,井田制下,借民力助耕公田的劳役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状况分等征税。鲁国“初税亩”,按照土地数量征收实物。此后,按土地征税的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实行。
两汉时期按亩征收土地税,数量较少;按人口征收“口赋”,即人头税,数量较多。
十六国至北朝前期战乱背景下豪强地主控制大量民户,豪强负责征集所控制民户的租调,向朝廷缴纳。
北朝至唐中朝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调役制或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清时期明朝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收税。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结合所学,从表格中任选两个变化的时段,分别分析其赋税(役)制度的变化和历史影响。
时段一:从        时期到        时期变化及其影响:
时段二:从        时期到        时期;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出“取富济贫”的政策,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和征收高额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例如,1981年美国对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税可达75%,而1989年则降到33%。降低税率、削减福利成了里根政府的关键词。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4000万贫穷工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会被解雇。他们朝不保夕的处境换来了里根时期的经济繁荣。

——摘编自胡连生等《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势研究》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指出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质。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

为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款,实行“利改税”。企业在纳税后,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税后利润再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是用经济手段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

从1994年起,国家进行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重大改革。至1997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国家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国家实行减税降费政策。2018年全年减少税费1.3万亿元。2019年,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一总体减税费将达到2万亿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市场预期。从长远看,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为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户籍还有军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
2019-01-30更新 | 1644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里的“调”指的是:
A.田租B.户税C.丁税D.徭役
7 . 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从表中信息可以推断清代前期

A.对外贸易实行一口通商
B.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C.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8 . 据历史记载,西汉户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9 . 下表为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年代不课户不课口课户课口
天宝十三载(七五四)38885044521848053010407662800
天宝十四载(七五五)35655014470098853492808208320
乾元三年(七六○)1174529146195877585822370799

A.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
B.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
10 .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
A.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018-10-15更新 | 1622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7届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周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