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均田制实施之初,国家对土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按等级授田。农民可通过从国家请田或受田获得土地的占有权(只针对部分熟地)和使用权。政府对农民在何种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有相对具体的规定,违者将被收回土地。这说明均田制的实施(       
A.保证了国家赋役征调B.维系了人身依附关系
C.逆转了土地兼并潮流D.助推了基层户籍登记
2 .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下诏取消禁榷,疏通盐池、盐井,开放给百姓。唐初沿隋旧制,所有军国之用都以租庸调为主,同样不向盐业收取专税。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国家赋税制度走向成熟
C.农民赋税负担明显减轻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2024-04-2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4月)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时,政府征收“产钱”的基本思路与宋朝的“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成10等进行征税,充分考虑不同房产的地段、价值、收益等因素,分别确定其纳税比率)相同,它们都是按照房屋面积开征的税收。明朝向城市和集镇商人开征的“房号税”,以临街铺面作为征税对象,按铺面间数逐月征收。该税种具有营业税、房地产税的双重特征。万历十九年(1591年)巡视北城御史邵以仁奏:“夫京师之民,原无恒产,止以居房为业,衣食不足,即致变卖,有数年而一更者,有一年而再更者,甚至不能一月居者,在五城有房号之征,在府县有税契之课,良亦苦矣。”可见,其税率还是比较重的。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凡买卖田宅头匹赴务投税,除正课外,每契本一纸,纳工本铜钱四十文,余外不许多取。”后来改为按契约标示的价值征收,涉及房地产交易的“征其值百之三”。《大明律》规定,在房地产交易中不订立契约并按律纳税者,一经查实,其交易款项的一半要充公。《大清律例》则规定,典卖田宅而不缴税者,除将一半交易款收缴至官府外,还要对当事人处以“笞五十”的刑罚。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房地产税》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征收房地产税的相关宣传内容,如表所示。

相关宣传内容出处
征收房产税,有利于运用税收经济杠杆促进房屋管理,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益,有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配合房产政策的改革,有利于调节收入,并且为实行按照税种划分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财政部税务总局《房产税宣传提纲》(19869月)
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为了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调节土地级差收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加强土地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一条(19889月)
开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促进合理、节约使用土地;有利于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有利于理顺国家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有利于促进地方税体系的建立……国家税务局《城镇土地使用税宣传提纲》(198811月)

199312月,国家税务总局在《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中设计了房地产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适当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额标准,扩大征收范围,适当下放管理权限;对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对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实行统一的房产税标准;等等。但相关改革措施在1994年税制改革中并没有出台。

——摘编自刘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税改革的简要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明清时期房地产税征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征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共同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94年我国统一房地产税改革未能落地的原因。
2024-03-1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直隶等省……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照常征粮。”这项措施是(     
A.编户制度B.均田制C.更名田D.地丁银制
2024-02-2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12届高三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厘金是一种临时应急的商业税。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迫于财政压力,清廷首次允许地方自行筹款助饷以供军需,但规定所有税收皆须经朝廷审核即奏销。如表所示厘金奏销比例的变化表明(     
时间光绪十一年光绪十二年光绪十三年光绪十四年光绪十五年
奏销收入14249947两13693385两16747201两15564778两14930465两
实际收入19041831两19291765两25226900两25919175两25136004两
奏销收入占实际收入比值74.8%71.0%66.4%60.1%59.4%
A.地方贪腐问题严重B.中央控制地方能力减弱
C.晚清军费开支膨胀D.清廷内忧外患程度加深
6 . 唐朝前期,税收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和分配支出。唐朝后期,中央政府根据大历十四年(779年)的收成和人口,制定税额,并分派给各地政府进行征收,地方政府征收上来的税收,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个部分。这一变化(       
A.深受政局变动的影响B.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
C.保障了中央赋税收入D.有助于解决藩镇割据
7 . “农民获得了更多迁徙和土地经营的自由,对山区开发和经济作物发展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明清两代,棉、麻、桑、蔗、烟、茶、兰靛、果蔬等经济作物得到很大发展。”由此可知,明清经济作物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赋税制度的变革
C.手工业进一步发展D.高产作物的引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对秦代赋税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田租、算赋、更赋、警税、算车船、算马牛羊牲畜等十几个赋税项目,由中央负责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和派去地方郡国主政的官员进行征收管理。山林园池税、市税、口赋、地方资源经营收入、矿税、渔税、公田收入等,由负责皇室财政的少府征收。地方封王封侯在其封地内,可以各自配置专责官员管理赋税,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各自经营,自成体系。汉高祖时期制定的田租率为“十五税一”,到文景时,“三十税一”成为定制。

——摘编自徐世钜《汉代赋税征收管理的几个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汉初赋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初赋税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3-09-29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测试(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频发,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战争一波又一波地在全国十余个省席卷开来。康熙登基前,全国耕地面积只有五百四十九万二千余顷,不及明代初统计耕种土地额的十分之六。而山海关外广大地区,更是“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清政府的盘剥使赋税变得更加紊乱,摊派也增多了,在宣布废除明代的“三饷”后,又按照明制逐年征收“加派”的税银。

雍正元年(1723年)颁发诏令:“自次年伊始将丁银均派到地亩之中,造册征收,在全国推行单一赋税征收标准的‘摊丁入亩’税制改革。”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具体做法是:一是明中期实行的一条鞭法继续施行,个别丁银摊入田亩征收,部分丁银按人丁征收。摊丁入亩政策在乾隆执政年间通行全国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二是将丁银摊派到田赋中征收,取消了以前的“丁税”,黎民百姓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赋税负担相对加重,一定程度上限制或者缓和了土地兼并之风;三是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加速人口的流动,农民和手工业者得以自由迁移,买卖劳动力。

——摘编自李顺明、李济南《“摊丁入亩”对当前我国财税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摊丁入亩”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摊丁入亩”改革的积极影响。
2023-03-31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唐朝某时段赋税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时间税户数赋税收入总额
天宝年间(公元755年)534.9万5700万贯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308.5万4600万贯
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144万3515万贯
A.商业税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税源B.两税法的施行相对增加政府收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是税户减少的主因D.输“庸”代役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