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庚申,北京及周围发生了该地区有文献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后4小时之内,康熙已经召集内阁、九卿等各部门满汉官员,商讨应对措施;第三天,康熙派人前往周边地区查看灾情并上报朝廷;第六天,赈济银两已直接发放到受灾最严重地区的灾民手中……御史官员甚至皇帝本人对勘灾、赈灾及灾后重建过程进行监督。此次地震的赈济工作,以中央财政支付为主,康熙帝直接拨出帑银,让散赈官员到灾区发放给灾民。地方官员,则承担起勘察灾情,维护日常生产生活秩序。期间,康熙帝还谕令各衙门官员将上谕特别是有关对灾区灾民赈济措施的上谕“通谕内外军民人等,咸使闻知”,使灾区的百姓切实感受到朝廷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帮助,消除恐惧。

——摘编自汪波《康熙十八年京畿大地震的应急机制》

材料二   京师为首善之区,盛京为“发祥之地”。清政府非常重视这些地方的防疫,“康熙四十二年(1703)八月,“文登大疫, 民死几半”,而北京无染。康熙帝将承德山庄开辟为满蒙贵族专用的“避痘所”,并多次亲派医师前往东北地区为满蒙子孙种痘。八旗之外的民人境遇就悲惨了,他们种痘相对较晚,上海居民种痘的文字首见于道光年间。

——摘编自高中华《清代如何防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康熙帝应对灾疫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简评康熙帝的灾疫治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疫病和灾难的斗争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桢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有一个统计数字,这场大疫夺走20万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当时的人口在80万—100万,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明末大鼠疫流行与当时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明朝末期是气象学上所谓的“小冰河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遭到了持续干旱和低温的侵袭。史载,万历十年、十五年、四十五年,都曾发生瘟疫。也都是大旱之年。崇祯十四年之后,是连续四年的大旱,瘟疫也一直延续到明朝的灭亡之后。旱灾发生后,灾民们会四散逃荒,使得瘟疫也随之四处扩散,而像北京这样的都城,一旦感染瘟疫。又会随着它向外辐射的条条官道,把病菌传到帝国的四面八方。这还是在不打仗的情况下。一旦旱灾、瘟疫和战争同时出现的时候——这正是明朝末年的情形—这个社会就开始崩溃了。

——摘编自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一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大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病菌传播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康熙帝在位61年,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抗疫大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登基之后,幼年的惨淡经历使其深深明白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在总结了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由过去被动防御而转为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之下,清朝天花防治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系统化的道路。他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立了痘诊科,并在普天之下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还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可见,康熙将这件事情是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的。

——《看历史:透过细节看中国转变》

材料二   康熙十六年(1677)出巡塞北的途中,在热河发现了一个理想的避暑地方,决定在此建立一个避暑避痘的行宫。随即,康熙皇帝规定:以后凡是没有出过痘的蒙、藏、回、维等上层贵族,想要觐见皇帝,可以在天高气爽的秋天。七月到热河,九月随皇帝入围场秋狩,同时觐见皇帝。这样既避开了痘疫发作期,同时也达到了亲合少数民族各藩的目的。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熙帝对于抗击天花的态度,并概括其采取的相关举措。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建立热河避暑行宫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熙为了实现此政治目的,对于少数民族上层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人类社会发展一直伴随着和瘟疫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347年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此后40年又多次复发。在惨状前,薄伽丘惊呼:“天主对人类残酷到了极点!”然而,经历了黑死病后,欧洲文明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 摘编自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材料二   1910年春夏之交,中国东北爆发鼠疫,疫死者达六万人之多。清政府全力以赴,任命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伍连德统一协调东北防疫。伍连德冒险解剖病死者尸体,在确定病原和传播途径后,伍连德采取被后世效仿的隔离法,并自制口罩。为了大局,清政府还下特旨批准焚烧得病死者尸体。与此同时,各报开辟专栏或连续刊载预防鼠疫的相关知识,号召改良传统不良生活习惯。社会团体积极配合清政府的防疫措施,也相应地成立了各种民间防疫机构。隔离百日后,鼠疫绝迹。

——摘编自《1910—1911年东北大鼠疫》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欧洲“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疫情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3)2020年的新冠病毒也让世界陷入了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这一问题的看法。
2020-05-2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福建另辟了两条经由闽北的出省通道,使得闽南的陆上通道完善,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此时对外交通范围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贸易规模更大……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

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鸦片战争后,海关税务司拟定了口岸检疫章程,实施港口检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外疫病的蔓延。在与疫病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医也逐渐流入内陆,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疾病作用。但闽南地区的鼠疫流行时间仍然长达300余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摘编自林楠、曾毅凌《明清闽南疫病流行与海外交往之影响》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造成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清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019-06-10更新 | 5676次组卷 | 116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等4地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