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材料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脊髓灰质症是当时威胁全球的疾病之一。美国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乔纳斯·索尔克的灭活疫苗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政府批准的疫苗。阿尔伯特·萨宾认为,由减弱但仍具有活性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组成的疫苗将比灭活疫苗更有效,因为它可以产生终身免疫力。然而,他需要数百万名受试者来记录他的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在美国并没有足够的未接种疫苗的人进行测试。与此同时,在苏联,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19561月,苏联派斯莫罗廷采夫、楚马科夫等人前往美国与索尔克和萨宾等几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交流,同年6月,萨宾在美国国务院授权下,并经过联邦调查局的严格审查后,前往苏联,与苏联研究人员在一起工作并倡导他的活病毒疫苗。1959年,楚马科夫决定组织首次大规模临床试验,使用萨宾的弱化活毒株制成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OPV),在全苏的1000万名儿童身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方式是成功的。几年后苏联根除了脊髓灰质炎的威胁,苏联取得的成功推动了美国大规模的疫苗临床试验。今天,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正努力在全球根除这种疾病。

——摘编自孔维琴《冷战时期美苏疫苗合作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疫苗合作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苏疫苗合作取得成功的原因。
2022-05-09更新 | 11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北京城爆发过若干次时疫,官府采取了诸如设立施药局、发给贫民药剂以及掩埋死尸的措施,这些措施展现的是应对疫病的传统方式。自警察机构成立以后,开始出现新的疫病防治方式。1905年,内、外域巡警厅成立后,开始以告示的形式提醒人们注意时疫。以达防治疫病之效。1919年中央防疫处的设立,孕育了疫病防治的新方式。尤其是自1934年起,北平卫生机构开始极力普及疫苗预防注射,每年以运动的形式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预防天花、霍乱、伤寒、白喉和程红热等地方性建路。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新交》

材料二   1951年,全国防疫专业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制定出了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19种传染病的防治方案和《法定传染病管理条例草案》及关于防疫工作的规章制度等。1953 年,卫生部专门召开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专业会议,加强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和领导工作。1955 年,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强调: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1956年2 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天血吸虫病”的号召,大规模血防达动在各疫区蓬勃开展。两年后.“千村薛荔”“万户萧疏”的局面得到了控制。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期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对疫病防治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疫病防治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疫情与疫病防控的特点,并说明此特点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黑死病最初于1338年中亚一个小城中出现,1347年,黑死病肆虐的铁蹄最先踏过康坦丁斯堡   拜占庭最大的贸易城市。到1348年,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都暴发了黑死病。1352年,黑死病袭击了莫斯科,连莫斯科大公和东正教的教主都相继死去,欧洲社会一片恐慌。由于应对迟缓,缺乏国际协调,疫病危害严重,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黑死病的泛滥给欧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黑死病危机后,欧洲各国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上下水道的改进,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使鼠疫等一度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一一摘编自萧贺雄《2400万人丧生,鼠疫差点毁掉了欧洲》

材料二

受俄国鼠疫影响,1910年IO月,东北爆发了吞噬6万条生命的大鼠疫。在医学博士伍连得的领导下,1911年3月,肆虐哈尔滨半年之久的大鼠疫,被遏制住了。伍连德推行了多项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伍连德专门设计“伍氏口罩”,有效避免鼠疫在人群之间的传染。伍连德还提倡分餐制,设计了旋转餐台,以避免交叉感染。在伍连德的请求下,清政府从全国各地抽取医护人员,前往东北地区抗击疫情。清政府与俄国、日本不仅停止了东北的火车运行,而且出动军队进行强制隔离和封锁,清军把山海关等通往关内的要道全都给封了,通行者隔离滞留5日确认健康后才能放行。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大瘟疫被遏制住了。鸦片战争以来从未露过脸的清政府,这回可算在西方列强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

                                        一一摘编自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欧洲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疫情最终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   疫病的全球化本身,可以追溯到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欧洲和美洲大陆之间天花的跨洲传播,即“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这若用勒华拉杜里的话来说,就是“细菌带来的全球一体”。另外,在那之前还有麦克尼尔叙述的蒙古帝国从云南将鼠疫带入欧洲这一甚具麦氏风格的全球史故事。不过,19世纪霍乱的全球化,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都是以前的传染病所无法比拟的,它流行于众多的移民和外出打工的人群中。以霍乱防治为契机,检疫开始在各地推行。

检疫的制度化,是在19世纪中期以来,细菌学与预防医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检疫,是防止传染病随着人或者物的移动而蔓延的一种手段。检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国家。检疫作为“文明”的科学技术,在西欧以及其他地区被强制执行。同时,从在国境线上实施检疫这一意义上来说,检疫成为以国家(及其统治的殖民地)为单位的、明确区分国家内与外的一项制度。围绕着检疫的制度化,当时英法两国形成了相互对立的认识,法国试图以严格的检疫来预防霍乱,而英国则主张通过全面改善环境卫生来预防疾病。

——(日)饭岛涉《中国海关与国际化之脉络一以检疫制度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检疫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预防霍乱土张不同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1300年前后一直到15世纪中后叶,欧洲地力衰竭,气候变冷,暴雨频频,妨碍了农业生产,饥馑随之蔓延开来。这些被称作“上帝的惩罚之举”的顶点,就是黑死病以灾难性的规模传播。1347年,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经地中海各港口传到西西里岛。1348年,传到了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1349年传到奥地利、匈牙利、瑞士、德意志各诸侯国和低地国家。1350年传至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北欧。此后,又于1361—1363年、1369—1371年、1374—1375年、1380—1390年多次复发。

在整个14世纪里,黑死病在欧洲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一般说来,城镇中的死亡率要高于农村。在许多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死亡率超过50%以上。在许多地方,“尸体大多像垃圾一样被扔上手推车”。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

——摘编自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除却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外还有数千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流行病。1918年春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流感,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人们由高烧病例而死亡,据统计,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到1919年中期此次流感消失时,它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一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此次流感也是一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8年流感爆发的原因。
(3)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以及今天的新冠病毒都让世界陷入了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29次。南宋152年间,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其中有26次发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区,苏轼曾评价杭州的流行病指出,“杭(州),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从时间的分布上看,从1142一1190年的48年中共发生13次传染病流行,平均每4年一次;1195—1211年的16年中发生了9次,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瘟疫。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次有明确月份的记载,其中有15次疫情是发生在这个季节,约占65%。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南方大疫,两浙贫富皆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浙西大疫流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

——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   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路。以1845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其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上海洋泾浜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42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以实行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

——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疫情发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的统治者认识到疫病的流行会对社会安定造成巨大危害,所以他们通常都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工作,采取了设立专门疫病隔离机构、创办医学专业学校等措施来防治疫病。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平帝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也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清人入关之后,采取了驱逐隔离痘疹患者的措施,规定“凡城中之民出痘者,即行驱逐。城外四十里东西南北各定一村,使其居住。”

——王文远《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卫生事业肇始于光绪三十二年,是年清政府设立民政部卫生司,以掌理全国卫生行政。宣统二年,又另设京师临时防疫事务局。进入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改民政部为内务部,其下之卫生司一级清制。后南京政府于1928年设立卫生部,是为中央设置卫生行政专管机关之始。卫生部设置六司,其中第三司为防疫司。民国时期,中央还设有一些专门的疫灾防治机构,如海港检疫处等。抗战时期,中国战时环境卫生学会等学术团体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34年以后,省、县也陆续设立卫生防疫机构。

——孙语圣《民国时期的疫灾与防治述论》

材料三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40—50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建国初期,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域市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又卫生事业和防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疫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和新中国卫生防疫的异同点,并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020-07-0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城市化固然是宋代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象征,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被忽视……城市经济活跃,市区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城市的水源、土壤乃至空气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污染。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暴发的中心。

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宋代以迄明清城市防疫制度的核心部分。

——摘编自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早期城市疾疫暴发难以控制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后期城市防疫措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伍连德(1879—1960)近代中国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出生于马拉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1905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天津陆军学堂帮办。1910年10月,哈尔滨暴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每日死者众多。日俄两国以护侨为名,妄图主持东北的防疫事务,借机侵犯我国主权。伍连德临危受命,奔赴哈尔滨,主持防疫事务。12月,伍连德通过对一位患者遗体的解剖,确定了此病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发的新疾病——肺鼠疫。由于肺鼠疫在当时并无特效药,故隔离成为解决疫病的有效办法。他将疫情重灾区划分为4个区,一旦发现有人患病,立即送医,并且将家属隔离。针对鼠疫通过飞沫传播的特点,他特意改进了加厚口罩进行防护,并大力推广。最终,在他的努力下,1911年3月,这场肆虐东北,造成六万多人死亡的大鼠疫终于被扑灭。

——摘编自李元《回顾伍连德对中国防疫事业的贡献》


(1)根据材料及所学,概括伍连德应对东北鼠疫疫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评价伍连德在抗击东北鼠疫疫情中所做的贡献。
10 . 公共卫生是指与公众有关的卫生问题。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共同努力 、改善公共环境卫生、公共食品卫生、公共饮水卫生、灌输个人卫生知识、促进医事发展以及对传染病的防治。公共卫生问题与人类社会相始终,反映时代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在前近代时期,欧洲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直到18世纪,巴黎、伦敦的河畔依然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城内街道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堆积甚多;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

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 、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才逐渐酝酿、开展。这方面,传教士倡其先声,他们从母国和故乡的经验出发,呼吁中国改善卫生环境。中国出使人员有感于中国与欧美城市公共卫生的巨大差距 ,开始发出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记载了西方自来水生产过程, 称之为“激水机”。中国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也对改善公共卫生问题发表许多真知灼见。郑观应对西方城市垃圾处理称道不已。

近代中国,以上海为代表的25 个租界,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也领先全国。以上海为例,租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而上海华界将租界的一套移植过去,并在食品检疫、预防流行病等方面与租界合作。

——以上材料根据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整理、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相比于前近代时期,19世纪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分析说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