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代是中国古代疫病频发的时期,从社会反应层面来看,有一种不同于前代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淳化三年, 京城开封发生大热,疫死者甚众。宋政府命令太医局派遣医学人员前往疫病流行区巡诊,向朝廷汇报疫情并提出应对建议。崇宁元年,宋徽宗下诏在各地建立“安济坊”,“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而且厨舍、汤药、饮食也分别置办,实际上演变成为隔离病人的医院。北宋政府还将医书《太平圣惠方》应用于疫病救治,严令按方书配药。绍兴二十六年夏,临安疫,宋高宗“出柴胡制药,活者甚众”。

材料二   北宋皇祐四年,全国疫病流行。宋仁宗发布诏令,询问政令传达和执行的情况,并规定凡是有关州县疫情的公文及臣僚奏疏直达于上。崇宁元年,宋徽宗发布命令,让逐路监司察访民间疾苦。庆历六年,黄河决口引发疫病流行,河北安抚使贾昌朝置病坊救治,全活者九十余万,宋政府提升他为“观文殿大学士”。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在国家瘟疫救治体系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政府应对疫病的医学措施,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统治者防治疫病的政治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关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宋代社会防治疫病的历史借鉴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血吸虫病极为关注。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1957年卫生部在上海设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局,统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业务领导。随后,各级地方防疫机构和组织也相继建立,实现了专业防治组织的全覆盖。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下,血防工作很快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各疫区都把查治病人作为血防工作的重点任务,本着农闲治劳动力,农忙治妇女、儿童和半劳动力的原则,分期分批就地治疗;治疗方法则是根据病情不同而展开。在救治的同时,还利用各级媒体报道、诉苦活动、影视科教片等手段展宣传,号召民众鼓足干劲,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经各级政府和疫区民众的努力,短短几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李向东《建国初期政治隐喻下的血吸虫病防治》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政府的防疫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
2020-08-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材料   明朝后期,疫情出现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防疫措施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明朝政府防疫措施对当今疫情防控的启示。
2020-08-1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与灾荒、疾疫不断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范仲淹主政杭州时,恰逢“二浙阻饥,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为缓解粮荒,他力排众议,力主将粮价“增至斗百八十”,并“命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待“米既辐辏,遂减价还至百二十”。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朝廷诏告天下:“客贩永斛前来两渐荒歉去处出粜,经过税场依条免纳力胜钱(免税),仍不得巧作名色妄有邀阻”。

——摘编自张福运 《宋代荒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宋与南宋赈灾济荒措施的异同,并指出其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文化背景。
2020-06-2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1300年前后一直到15世纪中后叶,欧洲地力衰竭,气候变冷,暴雨频频,妨碍了农业生产,饥馑随之蔓延开来。这些被称作“上帝的惩罚之举”的顶点,就是黑死病以灾难性的规模传播。1347年,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经地中海各港口传到西西里岛。1348年,传到了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1349年传到奥地利、匈牙利、瑞士、德意志各诸侯国和低地国家。1350年传至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北欧。此后,又于1361—1363年、1369—1371年、1374—1375年、1380—1390年多次复发。

在整个14世纪里,黑死病在欧洲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一般说来,城镇中的死亡率要高于农村。在许多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死亡率超过50%以上。在许多地方,“尸体大多像垃圾一样被扔上手推车”。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

——摘编自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除却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外还有数千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流行病。1918年春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流感,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人们由高烧病例而死亡,据统计,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到1919年中期此次流感消失时,它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一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此次流感也是一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8年流感爆发的原因。
(3)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以及今天的新冠病毒都让世界陷入了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019-06-10更新 | 5664次组卷 | 11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