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城市化固然是宋代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象征,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被忽视……城市经济活跃,市区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城市的水源、土壤乃至空气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污染。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暴发的中心。

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宋代以迄明清城市防疫制度的核心部分。

——摘编自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早期城市疾疫暴发难以控制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后期城市防疫措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1300年前后一直到15世纪中后叶,欧洲地力衰竭,气候变冷,暴雨频频,妨碍了农业生产,饥馑随之蔓延开来。这些被称作“上帝的惩罚之举”的顶点,就是黑死病以灾难性的规模传播。1347年,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经地中海各港口传到西西里岛。1348年,传到了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1349年传到奥地利、匈牙利、瑞士、德意志各诸侯国和低地国家。1350年传至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北欧。此后,又于1361—1363年、1369—1371年、1374—1375年、1380—1390年多次复发。

在整个14世纪里,黑死病在欧洲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一般说来,城镇中的死亡率要高于农村。在许多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死亡率超过50%以上。在许多地方,“尸体大多像垃圾一样被扔上手推车”。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

——摘编自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除却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外还有数千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流行病。1918年春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流感,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人们由高烧病例而死亡,据统计,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到1919年中期此次流感消失时,它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一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此次流感也是一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8年流感爆发的原因。
(3)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以及今天的新冠病毒都让世界陷入了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由如图年表可知,鼠疫与天花的暴发与流行

A.刺激了人性的觉醒B.是国家间战争的产物
C.促成了新航路开辟D.与人类交往密切相关
2020-04-17更新 | 175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伍连德(1879—1960)近代中国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出生于马拉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1905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天津陆军学堂帮办。1910年10月,哈尔滨暴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每日死者众多。日俄两国以护侨为名,妄图主持东北的防疫事务,借机侵犯我国主权。伍连德临危受命,奔赴哈尔滨,主持防疫事务。12月,伍连德通过对一位患者遗体的解剖,确定了此病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发的新疾病——肺鼠疫。由于肺鼠疫在当时并无特效药,故隔离成为解决疫病的有效办法。他将疫情重灾区划分为4个区,一旦发现有人患病,立即送医,并且将家属隔离。针对鼠疫通过飞沫传播的特点,他特意改进了加厚口罩进行防护,并大力推广。最终,在他的努力下,1911年3月,这场肆虐东北,造成六万多人死亡的大鼠疫终于被扑灭。

——摘编自李元《回顾伍连德对中国防疫事业的贡献》


(1)根据材料及所学,概括伍连德应对东北鼠疫疫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评价伍连德在抗击东北鼠疫疫情中所做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旨在切断传染源。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据此可知当时
A.疫病防治依赖于中医药学创新B.医疗隔离救治理论成熟
C.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D.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面对广表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直接动力。政治制度几乎同时逐步扩展到西部。西部精神是在西部开发中逐步形成的,而这种精神又推动了西部乃至整个美国的发展。在美国的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量掠夺,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因疾病传染而死亡;亚裔人和其他民族的白人后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或歧视。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兴起于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对秦朝至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的重大完善。这一政策主要实行在西南地区。明清承元制,雍正还发展了唐太宗的思想,主张“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明清把大部分土司的品级从三四级降到五级。土司职位世袭。元朝规定继承应该得到中央批准,明朝要求继承人须到中央政府履行手续,清朝进一步规范了人选范围。明清时期,持续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内地的郡县制),成效显著。在此过程中,各地措施有所差异,更非“一概更张”,如广西已基本完成、川滇“土司尚留十之六七”。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边疆治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边疆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019-06-10更新 | 5646次组卷 | 115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洗。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捕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比利时人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近代西方医学开始兴起。17世纪英国人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8世纪,意大利人莫干尼使用显微镜等建立了病理解剖学。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倡导细胞病理学。19世纪下半叶法国巴斯德教授创立经典免疫学,在其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19世纪,“尸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血压测量、体温测量等成为临床诊断辅助手段,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面对的问题。1860年英国南丁格尔创立护士学校,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摘编自林成滔《科学简史》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传承中寻求变革,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注重个人的养生与保健,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针灸治疗使用广泛。中国近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而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国家的公事。国家必须尽到责任,维护国民健康,培养国民民族气魄与健全体格。个人必须配合政策,尽好国民的责任。

——摘编自皮国立《碰撞与汇通:近代中医的变革之路》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如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救助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摘编自张栋《新中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学相较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国近代医学观念变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