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人口增长,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期间出现的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从而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当时美国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甚至连首都华盛顿也未能幸免。淡薄的卫生意识和恶劣的居住环境让城市化进程中的移民群体成为各种传染病首先侵袭的对象。

——摘编自李晶《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

材料二   1918年南京传言出现“肺炎疫”,苏州人心因之惶惶。本埠西医士暨地方官厅共同研究预防方法,采取如下预防措施)由地方官厅委任左、苏、杨三医士检验由火车来苏各旅客,并设一检疫所,以留医(意)疑似染疫及与病者接触之人。未及数日,即布置周妥。由二十二日晨起,沪宁火车开至镇江即止。向来行驶无锡之小轮,亦行停班。地方官厅一面赞助医士进行一切,一面维持治安,令剧场三家,同时暂行停演,复用他种方法,阻止人众集于公共场所,每日由检疫所医士刊布报告,将疫病如何危险、如何预防,当众演讲,俾实行防范而消灭之。是项疫症,不致发现于苏城,诚幸事也。

——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卫生困境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苏州面对疫情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启示。
2 . 烈性传染病鼠疫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后期、尤其是明代末年气候异常的背景下,华北地区以及中国北方各地普遍干旱少雨,生态系统趋于脆弱。明代后期的华北人口已相当密集,觅食人口的数量和流动性大大增加……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摘编自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等

材料二   1910年10月,东三省肺鼠疫大流行。12月19日,我被派往哈尔滨调查瘟疫、组织防控。12月24日,我抵达哈尔滨,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解剖疫死者尸体,建立实验室,发现鼠疫病原菌。采取了控制交通、隔离疫区、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火化鼠疫死者尸体等多种科学防治措施,使这场瘟疫很快就被控制。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我当选为主席,这是我国首次国际科学会议。

——整理自伍连德《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末鼠疫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2)指出材料二体现的史料类型与防疫观念。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疫情控制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减少大疫带来的损失,自西周以来,我们就有一套“医在王官”的官方医疗制度,即以政府的力量参与到医药行政、医疗组织乃至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唐代开始创建州一级的医疗体系,宋代将其下沉到县级,基层社会医疗体系初步得以建立,极大提升了普通百姓在瘟疫面前的自保能力。除此之外,政府也会拨付款项,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到对病患的救治和疾病防控中来,许多地方富商士绅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地方的施医局等医疗机构多为临时设立的应急机构,太医院虽为常设,服务范围大多只限于皇室,宫廷高水平的医师很难参与到民间一线的防御工作中,地方的普通医师又缺乏监管,以至于出现庸医泛滥的局面。

——摘编自《古代防疫制度》

材料二   上海自开埠以来,便成为各种流行病频发地带……检诸相关史料,可以发现霍乱是其中最为频繁的一种。民国时期上海霍乱流行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频繁,数十年几乎无年不发生;二是死亡人数多,涉及各色人等,尤以移民、苦力等下层社会群体受害最深;三是成因极为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如贸易、人口、移民、城市管理、习惯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分层、战争等。多种因素叠加交互作用,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三大霍乱中心之一。研究还发现,民国时期上海霍乱不同于一般的传染病,而是现代沿海城市畸形发展的一种城市病,其社会问题的层面要多于自然的层面。

——摘编自胡勇《民国时期上海霍乱频发的原因探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上海霍乱频发的主要原因及反映的本质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社会防疫事业从中能得到哪些借鉴?
4 . 疫情防控考验社会治理能力,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情多发……唐代也不例外。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受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思想的影响,唐代开办悲田病坊,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所属关系有:一是受官府管理,经费也来自官府;二是僧人自行管理,经费来源于寺院。

——摘编自廖靖靖《多姿多彩的大唐风貌》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卫生观念传播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唐代到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对我们当前疫情防控的借鉴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社会保障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疫病救治是其重要组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先秦前,我国就有了社会保障思想。商朝建立初期,实施了许多爱民、利民的举措;周武王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主张,西周王朝还实施了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六项爱民政策。孔子在《札记》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子提出“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摘编自郭亚雄《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疫情多发,文献中“大疫”“时疫大行”等记载不时出现,唐代也不例外。唐代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悲田病坊是唐代开创的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病坊的所属关系有:一是受官府管理,经费也来自官府;二是僧人自行管理,经费来源于寺院。悲田病坊的设置是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精神的实践,一方面从民间的角度补充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下救助社会底层百姓。其设置影响深远,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廖靖靖《多姿多彩的大唐风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
(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基层民间医疗开创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社会防治疫病的历史借鉴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代是中国古代疫病频发的时期,从社会反应层面来看,有一种不同于前代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淳化三年, 京城开封发生大热,疫死者甚众。宋政府命令太医局派遣医学人员前往疫病流行区巡诊,向朝廷汇报疫情并提出应对建议。崇宁元年,宋徽宗下诏在各地建立“安济坊”,“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而且厨舍、汤药、饮食也分别置办,实际上演变成为隔离病人的医院。北宋政府还将医书《太平圣惠方》应用于疫病救治,严令按方书配药。绍兴二十六年夏,临安疫,宋高宗“出柴胡制药,活者甚众”。

材料二   北宋皇祐四年,全国疫病流行。宋仁宗发布诏令,询问政令传达和执行的情况,并规定凡是有关州县疫情的公文及臣僚奏疏直达于上。崇宁元年,宋徽宗发布命令,让逐路监司察访民间疾苦。庆历六年,黄河决口引发疫病流行,河北安抚使贾昌朝置病坊救治,全活者九十余万,宋政府提升他为“观文殿大学士”。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在国家瘟疫救治体系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政府应对疫病的医学措施,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统治者防治疫病的政治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关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宋代社会防治疫病的历史借鉴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