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019-06-10更新 | 5664次组卷 | 116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4月)历史试题
2 . 《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史书中关于隔离区并派遣医官发放药物己是对抗疫情的常规手段。这说明当时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救助B.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
C.中医药开始应用于防疫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
2021-01-09更新 | 766次组卷 | 12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圣”张仲景著。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创造性地确立了中医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人“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著。葛洪在书中对古代几种传染病作了细致的描述,包括“虏疮”(即天花入射工(血吸虫病)、沙虱(恙虫病入、马鼻疽、“制犬所咬毒”(狂犬病)等多种传染病和治疗方略。其中对于“狂犬病”提出治疗方法计约二十种,其中有“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之法。

——摘自光明网《中国古代十大不朽医学名著》

材料二   民国时期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中医数次处于被取缔的边缘,基本被排斥到卫生防疫的边缘。1950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广东、广西、山东、浙江、陕西,开始运用中医中药进行麻风病的治疗。在党和政府的动员下,广大中医纷纷将珍藏的秘方、验方贡献出来。治疗急慢性传染病的各种验方,被各地的卫生管理部门、中医学术团体等结集刊印并广泛传播,部分秘方、验方被用于中药的试验和生产。有学者专门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血吸虫病进行过历史考察,指出中西医结合“不仅能治疗某些慢性病,而且对某些急性传染病也有很高的疗效。195311月,中华医学会邀集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和针灸等方面40多名专家,成立了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多次组织中西医学术交流座谈会。

——摘编自马金生《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与传染病治疗》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伤寒杂病论》和《肘后备急方》对古代传染病诊疗的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医药与传染病治疗的变化及原因。
2022-04-12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4 . 如表所示为中国汉、唐两朝疫病防治事例摘录(部分)。这表明汉唐时期
朝代摘录
汉朝赵瞿病癞(传染病),历年医,不瘥,家人乃粮弃送于山穴中
唐朝设“方(瘟疫)人房”“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

A.处置疫病已采用隔离方法B.从环境卫生入手治疗疫病
C.注重改善病人的居住条件D.通过药物研制来救治病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人口增长,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期间出现的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从而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当时美国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甚至连首都华盛顿也未能幸免。淡薄的卫生意识和恶劣的居住环境让城市化进程中的移民群体成为各种传染病首先侵袭的对象。

——摘编自李晶《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

材料二   1918年南京传言出现“肺炎疫”,苏州人心因之惶惶。本埠西医士暨地方官厅共同研究预防方法,采取如下预防措施)由地方官厅委任左、苏、杨三医士检验由火车来苏各旅客,并设一检疫所,以留医(意)疑似染疫及与病者接触之人。未及数日,即布置周妥。由二十二日晨起,沪宁火车开至镇江即止。向来行驶无锡之小轮,亦行停班。地方官厅一面赞助医士进行一切,一面维持治安,令剧场三家,同时暂行停演,复用他种方法,阻止人众集于公共场所,每日由检疫所医士刊布报告,将疫病如何危险、如何预防,当众演讲,俾实行防范而消灭之。是项疫症,不致发现于苏城,诚幸事也。

——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卫生困境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苏州面对疫情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中国东北爆发新型鼠疫,数万人死亡,在国际专家们束手无策之际,年轻的中国医生武连德突破重重困难,大胆创新,成功化解了危机。1911年4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的国际性科学会议——“万国鼠疫大会”在沈阳召开。上述材料说明
A.瘟疫防治工作需要国际合作B.政府在防疫中起到主导作用
C.中国防疫工作得到世界肯定D.中国的防疫技术当时领先世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英国,医生群体遵守严格的三等级秩序,内科医生、外科医生、药剂师三大群体等级依次降低,且各自成立协会,维护等级分离。1805年,药剂师不断向议会请愿,要求破除等级秩序。1815年,一个新的阶层——外科医生—药剂师群体(全科医生)正在崛起,他们从事着全面的医疗工作,逐渐成为城镇和乡村中医生职业势力最为庞大的群体。1886年,英政府颁布《医疗法》,英国开始进入以全科医生为主导的医疗服务模式中。1911年,《全民保险法案》颁布,要求各郡的保险委员会选择一些当地信誉较好的全科医生并与其签订合同,使其一周中有两天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其余时间仍可继续从事私人医疗服务。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英国全科医生群体的崛起及影响》等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培训农村卫生员。他们“不拿工资,在家种地”,一般都经过社区医院的短期培训,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无论内外科、妇产科还是小儿科,多少都通点。他们不坐班,群众有病随叫随到。群众基本上“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大队”。与此同时,农村卫生员还通过家庭卫生宣传、计划免疫推广以及指导农村的饮用水源、粪便垃圾、厕所。牲畜圈棚改造等义务工作,承载了社会动员、国家控制、树立典型等多重政治含义。他们被广大农民称作“合作医疗的台柱子”,是“信得过,养得起,管得着,用得上”的医生。

——摘编自龙长安、汪雪微《“赤脚医生”对国家建设的重要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全科医生制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英国全科医生与新中国农村卫生员的相同点,并分析新中国农村卫生员制度实施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1817年,邱熺编著的《引痘略》(下图)是中国第一部记述牛痘并介绍接种牛痘疫苗技术的专著。他借用传统医学理论引进西洋医疗技术大获成功,由此开启了中西医学文化交融的源头。邱熺获得成功的有利客观因素是

A.邱熺的开拓进取精神B.西学东渐的影响
C.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D.洋务运动的推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清政府外务部、东三省防疫事务所于1911年4月在今沈阳隆重召开有中、美、英等11个国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研求善法,以为此后防御之资本”。此次盛会,是近代医学史上由中国政府主办的首次国际学术会议。该会议(     
A.有效控制了疫病的传播B.旨在挽救清廷的统治危机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积累了国际合作抗疫经验
10 . 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洗。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捕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