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疫,民皆疾也。”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均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汉代元始二年,发生瘟疫,“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瘟疫中写就。宋代,国家在大疫之年设置收容贫困病人并予以救治的专门机构安济坊。清初,在民间各地先后成立了“种痘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方免疫机构。

——郑洪《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等

材料二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17年至1923年出现六次大流行,其中第三次发生于1852至1859年间,包括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此次大流行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导致起源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

1892年,控制霍乱的国际卫生公约产生。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成立。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2003年,中美SARS疫苗研发与生物治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的抗疫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自西汉以来能够“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5世纪末以来瘟疫发生与防控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05-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考前模拟(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商代的甲骨文中记载了如“疠病”“祸风”“蛊胀(血液中出现一些寄生虫)”之病;《山海经·南山经》有“佩之无瘕疾”“食者不蛊”“食之不疥”的记载;《国语》中记载,“夫夫谁无疾眚!能者早除之……为之关籥藩篱(竹制隔离物)而远备闲之”。由此可知,先秦时期
A.国人已有对疫病的认识及应对举措B.疾病治理蕴含朴素唯物论思想
C.中医药在防疫抗疫中占据主要地位D.大规模自然灾害导致疾病流行
2022-04-17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殖民主义的扩展,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世界病”出现了,这便是霍乱。“世界病”的发生,从大环境上来说,殖民行为和民族冲突让区域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城市的发展进程则加速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从小环境来说,工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污染特别是河流污染,卫生条件变得更差了。这种局面让消化道病原体活跃异常,并最终发展成了世界性瘟疫。

——摘编自李化成《全球史视野中的环境和瘟疫》

材料二   建国初,有西方人士曾断言,天花等瘟疫必定是新中国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1950年国庆节后,政务院发布了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要求全国各地居民普遍种痘一次。 此后,卫生部也发布《种痘暂行办法》,规定必须对儿童进行种痘。种痘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加入到了这场运动中。医护人员和种痘人员根据人口登记名册,挨家挨户上门种痘。在这场全民种痘运动中,全国上下积极性很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到1961年我国最后一例天花病人的痊愈,中国境内终于消灭了这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瘟疫。

——摘编自宋莉《1950年消灭天花——人类免疫成功的典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出现“世界病”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解决天花问题上呈现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直在探索如何遏制瘟疫的传播,减轻瘟疫的破坏。有学者认为端午节便起源于南方的“祛病防疫”习俗。秦与西汉都有专门安置隔离病人的场所。张仲景编纂的《伤寒杂病论》,认为瘟疫是由“岁时不和,温凉失节”的疫气所导致。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不仅战乱与自然灾害频繁,也是瘟疫发生数量与频度的高峰时期。“卑湿”的南方地区最容易发生疫病。唐宋时期瘟疫多发生于春夏两季与都城附近。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加强药物的统一管理,改善公共卫生等手段防控疾病。医生也积累经验,精选各家名方,使许多行之有效的处方被保存了下来。明清时期是疫病的又一个高峰时期,疫病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递减的规律。温病学派由此在江南诞生,认为瘟疫是通过空气与接触进入口鼻而传播。温病学派也十分重视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明代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药店遍布各地,药材业的发展有利于疫病的治疗。

——摘编自张剑光《千年疫情》等

材料二 霍乱长期以来一直是孟加拉和印度地区的地方病。1817年从印度向其他地区大面积传播。1830年,霍乱发展成全球性的疫病。1831-1866年间,霍乱曾先后四次在英国肆虐。有人认为霍乱是穷人的疾病,贫民窟是霍乱滋生的温床。卫生派则认为霍乱不仅是一种传染病,更是社会不卫生的表现和必然结果,贫穷的工人生活在一个更适宜霍乱繁殖的地区。主张当局应该关注穷人,改善他们的卫生状况来预防霍乱。卫生派主要由医学界人士和某些社会改革家构成,他们不遣余力的揭示霍乱与肮脏之间的关系,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848年在霍乱再度爆发之际,议会授权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会利用议会授予的法律权力,在全国建设供水和下水道系统,有效制止了霍乱的流行。1851年英国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卫生大会,其重要议题就是如何对霍乱等传染病加以防治并制定了世界第一个地区性《国际卫生公约》。

——摘编自毛利霞《从隔离病人到治理环境;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瘟疫流行的特点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爆发霍乱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战胜瘟疫的认识。
2020-06-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

每次读《史记·扁鹊传》,都“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因而就更加不理解一些读书人不“留神医药”,不“精究方术”,以至于不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他的宗族人口“向余二百”,但“自建安以来”,不到十年,“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其中“伤寒十居其七”。于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以期后世“能寻余所集”,“ 见病知源”,应对类似的瘟疫。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而)观今之医,(仅仅) 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以应付病人) (口给: 花言巧语)。夫欲视死别生(辨别生死之症),实为难矣!

一一摘编 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材料二   以下为“新冠肺炎”中药预防方剂及其解读:

(一号方剂适合健康成年人,二号方剂适合体虚易感冒者、老年人、儿童)

一号方剂组成:生黄芪,白术、连翘,山银花各,藿香、石菖蒲、防风、甘草。

方剂解读:药方是由多味药构成的有机整体。全方补中寓散,散不伤正,补不留邪;温中有清,温不助热,清不伤阳。共奏益气固卫,健脾和胃,辟秽化湿,清热解毒之功。

——资料来源: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官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在中医学领域的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所蕴含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在新时代促进中医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曹植《说疫气》中说:“建安二十二年,疫疠大作,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发愤著成了《伤寒杂病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金、元时期………医学家提出了温病与伤寒不同。…….到明、清这两个朝代,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疫病流行。当时大多是用伤寒法治温病,这种治法无异于“抱薪投火”。…明清之际吴又可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温病是戾气所致,“非风、非寒、非署、非湿”到清代叶天士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使温病学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学科。

——摘自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材料二   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从传统到近代,应对疫病的重点基本上经历了从避疫、治疗到防疫的转变,近代的防疫除了更强调预防以外,也确立了以清洁、检疫、隔离和消毒等头主要内容的基本模式。……这一转变,至少有以下两个值得关注之点:第一,传统时期对病的应对基本上是一种比较消极的个人行为……而近代的防疫则是一种重在预防,作为工卫生行政一部分的积极主动行为;第二,传统有关戾气、养内防病等一些认识,在观念上并未与近代西方的防疫思想发生明显的冲突,……它们很自然地被融入近代防疫体系之中。

——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近代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卫生防疫观念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疫病流行,造成边区军民大量伤亡。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防疫工作会议并成立了延安防疫委员会,负责延安市、县境内的防疫卫生,还在区、乡、村设立卫生防疫小组。为防治疫病,边区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动员党政军民捕鼠、灭鼠;建立了中央、军队、地方三大系统的医疗机构,并三令五申要加强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工作等。1941~1942 年又先后发布了《陕甘宁民政厅布告》及《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和隔离制度。专门成立的营养委员会对吃饭时间做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倡导粗粮要细做,号召群众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能力,并倡导定期举行运动会。经过努力,群众的卫生观念不断增强,边区人口的平均死亡率从60%o以上下降到30%o左右。

——摘编自陈松友、杜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防治工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疫病防治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万历、 崇祯两朝为甚。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痍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明朝时对疫病发生虽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因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

材料二 14至 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西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撇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烹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 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属牢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 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 《从黑死病反观14一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4 17世纪中英两国面对疫情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相关时代背景,说明中英疫情防控的影响。
9 . 认识疫灾的演化和时空分布对人类社会防治疫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灾频度的时段变化图

材料二   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

时段频发中心频发区及扩展
220—581年长安、洛阳、建康扩展到长江干流一线
581—960年长安、洛阳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
960—1127年开封
1127—1279年临安
1279—1368年大都扩展到两广、云南
1368—1644年京师海南开始有了疫病流行
1644—1911年京师台湾、东北、新疆也成了疫灾流行区

——据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根据材料一、二,选择至少两个历史时期,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