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教,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材料三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中国政府及时做出了加强疫情防控的全面部署,我们全国动员、全面部署、快速反应,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他国家暴发疫情后纷纷向我国学习、效仿我国的应对措施。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得积极抗疫成果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疫灾多发期。面对肆虐的疫情,(清代前期)政府将应对疫灾视为荒政的一部分,设立施医局、施医送药,但仅是临时、临事的偶然之举。与官方相比,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对瘟疫的救疗要积极主动得多,他们与官府合作兴办专门治疗疾疫的医药局,在夏秋时施医送药。由于科学落后,地方社会也常常举行“迎神赛会”、“年中度岁”等集体的祈神活动。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等

材料二   清末卫生防疫大事记

时间 机构/章程 意义
同治十二年(1873) 海港检疫 中国海港检疫之始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天津卫生局现行章程》 中国地方施行卫生行政的序幕
光绪三十年(1904) 北洋卫生局 中国第一个区域性防疫机构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 全国制度性卫生行政起步
宣统三年(1911) 《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 中国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
宣统三年(1911)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

——摘编自李孜沫、陈丹阳《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朝前期与清末疫病防治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疫病防治变化的原因。
2020-10-2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个流行病多发的国度。尽管在很长时间内人们都将疾疫的发生归因于瘟神作怪或阴阳失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是逐渐认识到疾疫发生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始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如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鉴于泉州城内水沟浬阏岁久,“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宋代时,每当疾疫流行,宋廷多诏命太医局及翰林医官前往救治,药费多由朝廷无偿拨付。此外,各地普遍设立漏泽园制度,以掩埋无主尸体,从而减少了尸体繁殖细菌的机会。北宋末年以后,各地广泛设置安济坊,以专门隔离病患者,效果显著。

——摘编自张文《中国古代的流行病及其防范》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又被称为“霍乱年代”。霍乱最早出现在亚洲地区,之后随着商贸路线,向欧洲传播,最终导致了1831~1832年霍乱在英国的大流行。城市贫民是遭受霍乱等流行病影响最为严重的群体,由于长期受到经济压追和社会不公正的对待,在面对他们不理解的政府和医疗机构的预防措施时(英国的隔离措施多由军队执行),贫民认为霍乱是由政府引进国内的,是用以镇压和毒害他们的手段。医生在霍乱面前的束手无策,使大众对医疗界怀有极大的敌意。

——摘编自田国明孝《19世纪英国的公共卫生观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治流行病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霍乱流行的原因,并联系材料一指出宋代和近代英国在防范流行病上的相似点。
2020-07-1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中央学府是国学、太学,里面有大量的留学生,“高丽、百济、新岁、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唐代史书还记载新罗、渤海等国向唐廷请求中国书籍的故事;而朝鲜半岛的国家,言及经典常常首先历数中国的儒家经典。

——摘编自孟宪实《大唐“朝贡”外交真相》

材料二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遭受西方列强欺凌。由于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向“西”看。 无论是 1911 年的辛亥革命,还是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华文化遭受相当冲击,西方思潮在中国泛滥。

——摘编自田军《(辛亥百年)从“西学东渐”到“东学西渐”》

材料三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大流行”的关键时刻,中国在全力抗击本国疫情 的同时,克服自身困难,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贡献给各国的,不仅是宝贵的防疫窗口期和雪中送炭的物资援助,更有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合作精神。 中国科研人员迅速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并向世界公布;中国与 100 多个国家、10 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抗疫经验,钟南山等一批中国专家频繁与东盟、中亚、欧洲、美国的有关专家进行连线交流......得益于中国的抗疫努力,世卫组织专家表示,其他国家“不必从零开始”。

——摘编自辛识平《全球抗疫彰显中国之“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援助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意义。
2020-07-0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2020届高三临考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入宋以来,城市经济活跃,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等问题出现。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爆发的中心。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宋代以迄明清城市防疫制度的核心部分。

——摘编自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建立城市防疫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的城市防疫制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疫抗争的历史。商朝甲骨文中“疾年”的说法,就是指疫病流行。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能辨别出伤寒、疟疾、痒疥疾等传染病,抗击传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现,进而以制天命而用之”的昂扬精神,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乾卦》的九三爻辞说:”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疠),无咎”,意谓处于困难时期,要自强不息,要有坚决战胜疾没的信心。疫情发生后,本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的思想,历代政府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唐大和六年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文宗责成地方官员亲自下乡送药,向老百姓传播防治疫病的知识。历代政府都重视灾后的竭免和赈恤,发生疫病后,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如实.上报灾情,逐级向上,层层汇总,直至中央,并且对上报灾情的时间和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勘灾、赈济。

——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士人走出国门考察西方,已经充分意识到预防对防疫的重要性,而治疗效果是有限的,把种痘、清洁等明确视为预防瘟疫的重要内容。面对瘟疫,传统做法基本以“走避”为主,近代士人转而主张采取诸如消毒、检疫、隔离及针对性治疗等积极防疫举措来应对。受西方影响,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行政机构一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全国范围内制度性的卫生行政就此起步。

——摘编自余新忠《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一以卫生防疫为中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与我国古代防治疫病观念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020-06-20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延期提分压轴(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和期: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等出生病和地方病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健康。中共中央为此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结合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通过发表书刊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宣传唯物主义思想,破除迷信,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预防接种和预防注意,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对各种疫情及早报告、及早治疗、及早隔离,防止传染和蔓延,建设有效处理疫情环境,加强交通卫生检查等等,组建和派遣中央和地方各级卫生防疫队,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组织和各专业性防疫机构。同时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改善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新中国初期的瘦病防控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疫情与国家应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控的特点。
(2)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控的认识。
2020-06-0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年初,沿海江浙一带流行痘疹病,规模极大、发展迅速,国民政府在中央成立防疫中心办公室,同时发行了内容详实的《防疫手册》,著名中医学家王忠奇临危受命就任防疫总调度,在细致的病情调查后,通过病菌类的培养,发现了抑制病菌传染的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并积累了大量的救治资料。在王忠奇的建议下,国民政府办法相关法令要求民众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封城、封县和封村,对铁路交通进行管制,防止人员大规模流动,进行病人的集中隔离,在此过程中建立了严密的治疗制度和防疫制度,1935年,江浙地区的痘疹病基本消失,民众回归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30年代我国防疫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2020-06-0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庚申,北京及周围发生了该地区有文献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后4小时之内,康熙已经召集内阁、九卿等各部门满汉官员,商讨应对措施;第三天,康熙派人前往周边地区查看灾情并上报朝廷;第六天,赈济银两已直接发放到受灾最严重地区的灾民手中……御史官员甚至皇帝本人对勘灾、赈灾及灾后重建过程进行监督。此次地震的赈济工作,以中央财政支付为主,康熙帝直接拨出帑银,让散赈官员到灾区发放给灾民。地方官员,则承担起勘察灾情,维护日常生产生活秩序。期间,康熙帝还谕令各衙门官员将上谕特别是有关对灾区灾民赈济措施的上谕“通谕内外军民人等,咸使闻知”,使灾区的百姓切实感受到朝廷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帮助,消除恐惧。

——摘编自汪波《康熙十八年京畿大地震的应急机制》

材料二   京师为首善之区,盛京为“发祥之地”。清政府非常重视这些地方的防疫,“康熙四十二年(1703)八月,“文登大疫, 民死几半”,而北京无染。康熙帝将承德山庄开辟为满蒙贵族专用的“避痘所”,并多次亲派医师前往东北地区为满蒙子孙种痘。八旗之外的民人境遇就悲惨了,他们种痘相对较晚,上海居民种痘的文字首见于道光年间。

——摘编自高中华《清代如何防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康熙帝应对灾疫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简评康熙帝的灾疫治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汉疫病流行,西汉有11次,东汉有27次。疫病爆发以后,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 型祈禳仪式。西汉元帝时,关东水灾疾疫,大量流民涌入关内,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东汉和帝永元问,曹褒官为城门校尉,“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安帝元初间,会稽大疫,政府派“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两汉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每逢疫情严重,惑病人增多,政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

——摘编自刘滴川《大瘟疫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等

材料二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 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 灾款和物资,义贩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姜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三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年“非典”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年,国 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 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应对公共危机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