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格兰瘟疫频发。据统计,在1570-1670年的这100年中,仅伦敦及其郊区因瘟疫而死亡的人数就达到225 000人……英国城市吸引了更多的人口,不少农村人走出乡村移民到城市进行工商业活动,导致城市人口拥挤。而当时的城市并没有现代城市的公共卫生设施和系统的管理措施,所以城市比农村更加容易发生瘟疫,瘟疫的影响也更大。当时英格兰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携带商品驶入港口的货船是瘟疫传播的载体,成为当时英格兰高度焦虑与关注的对象。……英国政府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传染病人隔离体系,目标对准那些携带疾病入境的商业旅行者和商船。如果隔离只是应急手段,那海关监管便是预防有潜在威胁的外来商品与人员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救治及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外来商品可被接受,但必须运输到英格兰外港接受海关检测并收缴关税,否则必定引发一场经济瘟疫。

——摘编自陶久胜《英国大瘟疫时期的外来商品焦虑:<狐狸>的经济病理学》等

材料二   1910年10月,起源于东北的鼠疫很快延及直隶、热河、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到1911年3月,仅“东三省疫毙人数”“约计报知及隐匿者已达五六万口之谱”。清政府从京师到各地方,分设临时防疫事务局,令民间捕鼠,以预防鼠疫,并出台《预防传染病章程》《防疫章程》等公共卫生法规。政府还在防疫过程中显示出异常开放的姿态,特聘留学归国人员及外国医生参加防疫,如在武汉刘家庙设立检疫公所,查验由京汉铁路到南方来的旅客,所有检疫医生除以陆军军医派充外,又聘请法国医士梅尼、留英毕业医学博士王进歧。因此,民众对瘟疫的恐惧心理和对现代防疫手段的排拒心理逐步淡化,从迷信走向理性。

——摘编自胡勇《清末瘟疫与民众心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英国大瘟疫频发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防治鼠疫的主要举措,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瘟疫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李向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
2020-06-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   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不允许把流感渲染成“瘟疫”。英法美所有城市的卫生部门都表示,这不是大问题。实际上仅仅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000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降。到1920年春季,肆虐了两年的“大流感”才逐渐消失。据统计,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1/3的人口(当时总人口17亿),造成至少约2000万人死亡。大流感后的100年内,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人们也认识到,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公开、透明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重大,更清洁的水源,更丰富的营养,更好的公共条件和私人卫生意识,才是抵御疾病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美】约翰.M.巴里《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流感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019-06-10更新 | 5664次组卷 | 116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川师大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安宁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伍连德,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回国。1910年11月,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连德前往东北主持瘟疫扑灭工作。伍连德经过科学调查,查清了此次瘟疫的原因。他大力破除旧的习俗,采取科学的方法,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东北瘟疫得到控制。此后,清政府决定成立由伍连德负责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这是我国最早的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鉴于当时国内缺少专业的医学刊物,1915年,伍连德创办了我国医学界的权威刊物《中华医学杂志》,次年成立中华医学会。1930年,全国防疫总所在上海成立,在伍连德的努力下,接收了全国各地海关的防疫站,从而结束了由西方人担任中国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伍连德在数十年的医疗卫生生涯中,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多部,享誉海内外。

——摘编自黄增章《中国流行病学的开拓者——伍连德》


(1)根据材料,概括伍连德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伍连德取得上述历史贡献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