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三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的一句有些让人诧异的话,而瘟疫背后的几乎所有真相都让人吃惊,人类可以从容地对付咆哮怒吼的雄狮和虎豹,却奈何不了无声无息的蚊子和跳蚤。任何和我们亲密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我们致命的杀手。寄生物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游移以及它独特的潜伏本领让人类痛苦不堪,所谓的抗体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自欺欺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1)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3)《人类瘟疫报告》一书中指出,“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结合材料三,你是如何理解瘟疫“在当代是考场”的?
2021-11-07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发生的黑死病被称为“大瘟疫”、“大死亡”、人类只有通过祈祷和并悔才能获得救赎。一种说法认为土星、木星和火星会合,造成了“空气中毒害心脏和肺部的物质产生,并四处传染”。另一种说法是欧亚大陆遭受了一系列的地震,使得地心周围的毒气释放到地表,造成瘟疫的传播。有人将黑死病归咎为犹太人向公共水井中投毒;所有人都相信是人类自身的罪孽引来了上帝的愤怒,更有一些编年史作者声称“黑死病不是瘟疫,而是上帝的天谴”。

——摘编自《黑死病社会历程变迁》等

材料二 伴随着黑死病夹带的人口死亡,劳动力价格上涨,这加重了庄园经营的困难。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关注人,而这种“人的发现”对文艺复兴运动也起到了巨大的堆动作用,并由此刺激了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复兴。

1348年,欧洲一些地方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批卫生局,医学变得专业化,医院从负责隔离到负责治愈。人们在同大瘟疫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总结着防疫经验,从1348年到1500年间,有关这方面的主要出版物就有200多种。

——摘编自《黑死病与意识的觉醒》等


(1)指出材料一中时人对病因的认识,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分析黑死病肆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人口的激增,居住空间的狭小以及政府对公共卫生治理的漠不关心,天津的卫生状况趋于恶化,各种传染病流行。于是公共卫生防疫制度在清末的天津出现了。1902年,清政府成立了北洋防疫局,由直隶总督府管辖,并附设海港检疫医院一所。同年,天津.又成立了卫生总局,采用西方医学技术进行防疫、检疫,并负责疾病控制及城乡环境卫生治理等事宜。直隶总督府于1904年颁布了《天津防疫章程》和《大沽查船验疫章程》,分别为天津地区的铁路沿线及海港防疫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天津地区的防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但对大沽海口的检疫工作由来自北洋防疫医院的4名西医负责。清末天津的卫生防疫管理实践为日后北京城市卫生建设提供了样本和经验。由于当时中国民众对此缺乏正确认知,而地方乃至中央政府在推行时又往往忽视了对民众的卫生教育,希望一蹴而就,然而却往往事与愿违。

——摘编自刘棋《清末天津卫生防疫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天津卫生防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天津卫生防疫制度。
2021-09-2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4 . 【近代欧洲社会的发展】

材料   从公元1300年前后一直到15世纪中后叶,欧洲地力衰竭,气候变冷,暴雨频频,妨碍了农业生产,饥馑随之蔓延开来……黑死病从君士坦丁堡、热那亚、马赛漫延开来……在整个14世纪里,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其中城镇中的死亡率又要高于农……“丰饶世界”结束了,旱灾、洪灾、时疫、饥荒,不断上演……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理由是犹太人到处流动传播瘟病并四处投毒……流民、动乱、战争、极权,成为家常便饭。一个好端端的人在一夜之间悲惨死去,使阿奎那时代对理性神学信仰很快崩溃了。

当时又有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地中海海岸13世纪形成的繁荣的物价模式和工资形态被颠覆,更多雇工的人身依附被取消了;通晓古拉丁语的牧师和教师大量病亡,倡议用本国语作为严肃写作工具成为潮流。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当局,通过相关法律禁止集会以防瘟疫传播;对丧葬进行规范管理,以杜绝病源扩散;强制对出入发生瘟疫的城市进行限制;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人们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此后几百年里,地中海沿岸通过隔离防治鼠疫便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时期,黑死病给世界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和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世纪西欧人应对黑死病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黑死病”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1-09-2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22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7世纪的西欧,瘟疫频发,包括神职人员在内的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严重冲击。面对疫病肆虐,基督教会束手无策,宗教医学毫无成效,使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动摇了对基督教的信仰,削弱了宗教医学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成长。这个时期,为追求现世幸福,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健康、重视医生建议,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也由原来讲求抽象思辨的自然哲学病理观向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在英国,宗教改革打击下教会政治、经济基础被铲除殆尽,宗教医学存在基础瓦解。社会政治环境与观念文化的发展变化,推动了英国防疫对策的转变。英国政府以非宗教手段防控瘟疫-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物件消毒、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尽管有信徒对措施进行抵制,但它依然为政府强行推行,而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弃,世俗医学大行其道。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的防疫对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的变化趋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灾分布图。


材料二   唐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各种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医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医疗组织逐渐完备。唐代中央医疗机构主要为皇室服务,基本不负责地方人群的医疗,而地方医疗机构的力量又相对薄弱,但在国家出现大规模疫灾时政府会动用中央的医疗力量前往治疗,控制疫情,以此来体现皇帝对百姓的体恤关怀之情。病坊是唐代的一种“恤贫宽疾”的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收留乞儿、老人、穷困和残疾之人,虽不专门为救治疫灾所设,但在疫灾发生之时,却又能起到一定的医疗治疫作用。《唐律疏议》作为唐朝的重要法典,其律文中对都市公共卫生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法律规定,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也能减少疫病的传播途径,从而有效控制疫病。唐政府制定了更加完善的医疗法一《医疾令》。它对推动唐代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唐政府在整理推广医书、颁行药方方面也多有作为。

唐代,在遭受疫灾之害时民众往往求助于民间力量,寻求民间医生对其进行医治。一些官僚士大夫,尤其是被贬官员或在岭南为官者,深受岭南瘴气之害,自读医书学习医术,成为民间防控疫病的另一股力量。此外,一些僧道不仅医术高明,平时免费替病人治病,在疫病发生时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秋实《唐代疫灾防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从先秦到魏晋疫灾分布演变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疫病防治的主要措施,简要评价上述措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城市文化卫生非常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人民卫生保健事业,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遵循“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原则”,对几种烈性传染病进行积极防治和加强了检疫。为机动使用防疫力量,卫生部在全国组织了125个防疫队,6000名卫生工作者深入灾区、疫区等,开展群众性的卫生防疫工作。同时加紧整顿环境卫生,主要以恢复和整顿原有公共设施、疏浚河湖沟渠、清除垃圾以及推行饮水消毒为主。

在卫生机关的教育、督促和管理下,各大城市的饮食、肉摊、旅馆、浴池理发等行业的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修建了公共厕所,自水普及率也得到了提高。此外,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提出了“八净”“一捕”“五灭”的要求,带动了全国环境卫生工作,全国城市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吕晨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主要城市问题及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1-09-13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历史上,特别宋元时期,国家曾对瘟疫的救疗采取过较为积极的政策,如朝廷要求各地设立救济贫病的济民药局,在大疫之年设置病坊收治病人等。进入清代,这一趋势也随着新王朝的朝纲重整而得到扭转。地方官府实施疫病救疗采取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道光四年)六月,(苏州)时疫盛行。……于是郡中绅士韩、黄、许诸君子合告于藩泉两司及府县,请设医药局,以诊贫民之有疾而无力求药者。时方伯诚公、廉访林公允拨民捐赈余银,长元吴三县各一千两,以给经费,设局于郡城适中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夏,苏郡大荒疫,陈府尊鹏年捐俸复合避瘟丹施送,即“太乙丹”,“姜、许、徐等村庄,疫疠盛行,公亲诣散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春,“疫病愤兴,民受其困。时大宪率属吏致斋告虎,思所以为民请命者备至。余请于上台,延师叔侄祈祷。继而甘霖立霈,诊气旋消,吴民大悦”。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门时疫盛行,藩司“悯编户之疾苦,如痢瘰之乃身,遂下询疫所自始与所为治",见周扬俊之《温热暑疫全书》颇有医效,遂“命急付枣,以公同志”。此外,官府奉国家之命对灾荒的救济,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的疾疫救疗行为。在出现疫灾时,官府对尸体的掩埋、病人的隔离以及卫生的管理等等。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会开展一些救疗活动,这些活动大体可分为临事性救治和日常性施救两类。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代国家与社会对瘟疫的反应》

材料二 中国古代卫生防疫虽然在理论和立法上,仍属于以“爱民”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的职责范围,但由于它们大都并不直接关乎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所以显示不是国家和政府的施政重点。官府作为与否,完全视当政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随机而定,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民间社会力量相对活跃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苏杭等中心城市,这类事业往往有社会力量主动承担,而地方政府则给予名义和法理上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经常性保障,以及必要的管理、监督,故而也必然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进代演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清代江南疫病救疗的主要措施及救治类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卫生防疫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021-09-0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孟英(1808-1868,名士雄,字孟英,号梦隐,浙江伐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其幼承父训,立志学医。王孟英潜心告研岐黄之术,“学书不唯书“尊古不泥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或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医学理论。他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为经,叶天士、生白等诸家之说为纬,对温病学术加以杭理、归纳和总结,著成《温热经纬》。该书是一本温病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孟英另撰有《霍乱论》,全书分病情、治法、医案、药方四篇。这是一部防治霍乱的重要专著。他还注重医学文献的整理,对多种医书或选录,或参订,或辑刊。人们将他与叶天士、薛生白、吴通并称为“温病学派四大家”,自此名垂中医学青史。

——摘编自胡玲等《清代医家王孟英生平及医学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孟英对我国医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孟英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
2021-09-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391640年间,英国伦敦是当时欧洲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它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根据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盘负责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各教区牧师、济贫理事会同看守人、检查人、监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递交疫情报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疫情和应对措施,并及时将疫情材料   整理后汇报枢密院,以便中央及时掌握国家的疫情动向。在严酷的防疫斗争中,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英国政府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将“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对乞丐和流民进行救济,这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在英国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演变趋势。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021-09-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