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采用和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将人类暴露于以前从未遇到的大范围疾病面前,结果是健康的严重退化。定居社会的发展意味着渐多的人口最终得挨在一块生活,或者至少得时常地相互接触,这一点对人类的直接环境和他们的疾病都有深远的影响。主要的变化是人类日益暴露于传染性疾病之下,这些疾病的爆发构成世界大部分地区复杂社会演化的永久背景。

——【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三   “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的一句有些让人诧异的话,而瘟疫背后的几乎所有真相都让人吃惊,人类可以从容地对付咆哮怒吼的雄狮和虎豹,却奈何不了无声无息的蚊子和跳蚤。任何和我们亲密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我们致命的杀手。寄生物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游移以及它独特的潜伏本领让人类痛苦不堪,所谓的抗体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自欺欺人。

——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1)根据材料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些变化对疾病传播造成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3)《人类瘟疫报告》一书中指出,“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结合材料三,你是如何理解瘟疫“在当代是考场”的?
2021-11-07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7世纪的西欧,瘟疫频发,包括神职人员在内的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严重冲击。面对疫病肆虐,基督教会束手无策,宗教医学毫无成效,使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动摇了对基督教的信仰,削弱了宗教医学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成长。这个时期,为追求现世幸福,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健康、重视医生建议,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也由原来讲求抽象思辨的自然哲学病理观向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在英国,宗教改革打击下教会政治、经济基础被铲除殆尽,宗教医学存在基础瓦解。社会政治环境与观念文化的发展变化,推动了英国防疫对策的转变。英国政府以非宗教手段防控瘟疫-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物件消毒、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尽管有信徒对措施进行抵制,但它依然为政府强行推行,而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弃,世俗医学大行其道。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的防疫对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的变化趋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历史上,特别宋元时期,国家曾对瘟疫的救疗采取过较为积极的政策,如朝廷要求各地设立救济贫病的济民药局,在大疫之年设置病坊收治病人等。进入清代,这一趋势也随着新王朝的朝纲重整而得到扭转。地方官府实施疫病救疗采取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道光四年)六月,(苏州)时疫盛行。……于是郡中绅士韩、黄、许诸君子合告于藩泉两司及府县,请设医药局,以诊贫民之有疾而无力求药者。时方伯诚公、廉访林公允拨民捐赈余银,长元吴三县各一千两,以给经费,设局于郡城适中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夏,苏郡大荒疫,陈府尊鹏年捐俸复合避瘟丹施送,即“太乙丹”,“姜、许、徐等村庄,疫疠盛行,公亲诣散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春,“疫病愤兴,民受其困。时大宪率属吏致斋告虎,思所以为民请命者备至。余请于上台,延师叔侄祈祷。继而甘霖立霈,诊气旋消,吴民大悦”。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门时疫盛行,藩司“悯编户之疾苦,如痢瘰之乃身,遂下询疫所自始与所为治",见周扬俊之《温热暑疫全书》颇有医效,遂“命急付枣,以公同志”。此外,官府奉国家之命对灾荒的救济,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的疾疫救疗行为。在出现疫灾时,官府对尸体的掩埋、病人的隔离以及卫生的管理等等。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会开展一些救疗活动,这些活动大体可分为临事性救治和日常性施救两类。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代国家与社会对瘟疫的反应》

材料二 中国古代卫生防疫虽然在理论和立法上,仍属于以“爱民”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的职责范围,但由于它们大都并不直接关乎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所以显示不是国家和政府的施政重点。官府作为与否,完全视当政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随机而定,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民间社会力量相对活跃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苏杭等中心城市,这类事业往往有社会力量主动承担,而地方政府则给予名义和法理上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经常性保障,以及必要的管理、监督,故而也必然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进代演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清代江南疫病救疗的主要措施及救治类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卫生防疫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021-09-0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宋代灾害与瘟疫多发,针对突发的灾情与疫情,政府需要采取相应救急措施予以应对。《寿安院记》载:“国朝置福田院,恤穷疾。与天地同一好生。常平仓专使为凶荒疾疫设,将以救民病。”考虑到疾病的传染性问题,宋朝相关机构规定:“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军民在路遇疾,往往客店户恶其扰人,又虑传染,多是不肯安着。本府已告城内外客店户并军巡地分,遇有经过人病患,仰即时具状,经提督官,随即押下,差医人诊视,给药医治。”宋孝宗年间,战争引发疫情,朝廷“令和剂局疾速品搭修合合用药四万帖”“令医官局差医官巡门诊视,用药给散宋朝的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

——摘编自杜箐《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防抗疫情的举措及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朝防抗疫情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中国古代饥荒频发,抗灾救灾亦是政府的重要责任。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汉书》灾情记录表

时间灾情出处
高祖时期(前205)六月,关中大饥,米斛万钱,民相食。《汉书·高帝纪》
武帝时期(前138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前119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115年)夏,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数。《汉书·武帝纪》
昭帝时期(前78年)民被水灾,颇匮于食。《汉书·昭帝纪》
元帝时期(前48年)六月,关东大饥,民多饿死,琅称郡人相食;九月,关东郡国大水,饥,或人相食。(前47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前44年关东)仇寒疾疫,天不终命。(前43年)九月,陨霜杀稼,天下大饥。(前42年)四方饥性。《汉书·元帝纪》
王养时期(14年)七月,嫁边大饥,人相食。(18年荆州、扬州)连年久早,百姓饥穷。(琅郁)赤眉力子都、獎崇等以饥钱相聚,起于琅那,转抄掠。(19年)关东饥旱数年。(21年)秋,陨霜杀菽,关东大饥,埴。
(22年)二月,关东人相食,南阳饥荒。
《汉书·王莽传》

概括上表反映的汉代灾情的时空特征,并加以说明。
6 .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流行病肆虐,政府开始干预控制疫情。《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强调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这是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组建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为主的研究体系。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二 各国应该团结起来,加强协作,共同应对,不应互相“甩锅”。各国需做好全面的准备,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而是恐惧、谣言和歧视。各国尽快主动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强数据、技术的共享,加快疫苗的研发;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摘编自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共担责任,全球声援》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英国政府干预公共卫生活动的背景和主要举措。
(2)提炼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提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合理化建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瘟疫发生之后,明王朝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自然承担起了应对瘟疫,赈济民众的重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各地出现的包括疫情在内的灾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明王朝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在灾疫出现时,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员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己诏”,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材料二   1518年,英国政府通过了防疫法令:要求伦敦患病住户必须在家里的窗户上放置几束麦秆40天作为明显标志,家人上街时必须手持白色木棒来标明身份。与此同时(1518年),王室效仿意大利城市做法专门出资在英国医科大学特设公共卫生事务咨询中心来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咨询服务。1570年开始在剑桥和施鲁斯伯里地区推行家庭强制隔离措施;建造疫病收容所对特殊人员进行专门隔离;同时委派专门人员监督这些家庭等;1583年伦敦市政当局规定对瘟疫患者隔离1个月;严禁举行公共葬礼;要定期清扫街道;将流浪人员及时驱逐出城等。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的防疫对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从而使防疫体制显得相对完备,这也是近代英国之所以能成为欧洲防疫最得力的国家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王俊周《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救灾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1-04-14更新 | 104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公共卫生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到维多利亚中期,伦敦建设了完善的供水和排水系统,其他碱市紧跟伦敦的步伐,英国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西蒙爵士在给枢密院的报告中指出国家作用的扩大:“国家负责对疾病的治疗,免费治疗贫困导致的疾病,在紧急时刻会为感染传染疾之人提供有组织的医学帮助,免费为每个公民接种。”但随着英国公共卫生的发展,传统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的观点均受到挑战。19世纪40年代,议会通过一系列立法,授权卫生总署对水污染等问题采取措施,这就挑战了私营自来水公司的权力。1853年议会通过的《免疫法》规定天花免疫是义务性的,一些人认为这侵犯个人自由,侵犯了家庭的庇护权。不久出现的“反疫苗联盟”就是对抗政府强制接种的产物。

——摘编自赵秀荣《公共卫生领域需要“大政府”》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卫生工作的四项基本方针,即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1952年,中央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之后从省市到县乡,都设立了相应的分支机构,负责活动的执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期间,采取各种传播手段(如报纸、收音机、小册子、壁报、漫画、展览等),发动民众参与公共卫生建设,从清扫街道到灭杀害虫,成效明显。天花、霍乱等基本消除,寄生虫病发病率大幅度减少。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70岁左右,这段时期的中国基层医疗卫生被誉为世界典范。

——摘编自房连泉《新时代继续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发展公共卫生的特点,并分析阻扰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举措,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康熙帝在位61年,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抗疫大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登基之后,幼年的惨淡经历使其深深明白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在总结了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由过去被动防御而转为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之下,清朝天花防治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系统化的道路。他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立了痘诊科,并在普天之下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还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可见,康熙将这件事情是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的。

——《看历史:透过细节看中国转变》

材料二   康熙十六年(1677)出巡塞北的途中,在热河发现了一个理想的避暑地方,决定在此建立一个避暑避痘的行宫。随即,康熙皇帝规定:以后凡是没有出过痘的蒙、藏、回、维等上层贵族,想要觐见皇帝,可以在天高气爽的秋天。七月到热河,九月随皇帝入围场秋狩,同时觐见皇帝。这样既避开了痘疫发作期,同时也达到了亲合少数民族各藩的目的。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熙帝对于抗击天花的态度,并概括其采取的相关举措。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建立热河避暑行宫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熙为了实现此政治目的,对于少数民族上层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医疗史日渐成为史学界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疫,民皆疾也。”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均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汉代元始二年,发生瘟疫,“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瘟疫中写就。宋代,国家在大疫之年设置收容贫困病人并予以救治的专门机构安济坊。清初,在民间各地先后成立了“种痘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方免疫机构。

——郑洪《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等

材料二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造成约25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

——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等

材料三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17年至1923年出现六次大流行,其中第三次发生于1852至1859年间,包括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此次大流行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导致起源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

1892年,控制霍乱的国际卫生公约产生。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成立。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2003年,中美SARS疫苗研发与生物治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的抗疫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自西汉以来能够“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世纪黑死病肆虐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15世纪末以来瘟疫发生与防控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