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欧洲的“黑死病”

据估计,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面对黑死病的肆虐,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当局,通过相关法律禁止集会以防瘟疫传播;对丧葬进行规范管理,以杜绝病源扩散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人们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黑死病给世界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世界:一部历史》


依据图文材料和所学,以“瘟疫与人类发展”的角度进行解读。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表

时间流行病疫灾概况病疫区域主要举措

隋末唐初频繁,疫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 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
树造林等。
灾频率 12.4 % ,盛唐

隋、唐、五代
最低;安史之乱后
135 年间发生 9 次,
后期的 7 次相当严
重。唐末至五代,疫
灾频繁。
瘟疫共 45 次。宋建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立后 103 年内共 10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

两宋
次。宋末 64 年间共
发生 5 次瘟疫,严
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
重瘟疫出现 3 次。区多
春夏发病有 31 次
276 年共发生疫灾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
有医院。
330 次,前期疫灾次
明朝数少,中期和后期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次数多。夏季最多,
冬季最少
269 年共发生大、小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 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瘟疫 149 次。前清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
197 年中有 84 年发江、江西、福建、山东等
清朝生了疫病。1840 年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
以后,疫病发生的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
频率和影响范围明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
显上升。他地区。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0-1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但是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结核和白喉等传染病,每年要夺走将近2000的生命。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继而英国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一位瑞典病理学家说:“人要的历史即是疾病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瘟疫流行,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同时人类也取得了进步,瘟疫和科学此消技长,永远在彼此竞赛和征服。即使欧洲历史上最可怕的一次蕴疫——“黑无病” ——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成为人类社会摆脱中世纪的黑暗、走向现代的契机。

——整理编辑自百度百科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或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0-07-0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表是清代山东气候与疫灾情况,从中提炼一条信息并简要分析。
2020-06-2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三)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现代世界主要公共卫生事件简表

时间

事件

16世纪

天花、麻疹等肆虐美洲,导致95%的美洲原住民死于白人带来的疾病。

1848年

英国制定了《公共卫生法案》;设立国家卫生委员会,重视都市的排水系统,修建了许多下水道,并开始定期收取垃圾。

1851年

由于霍乱在欧洲多次爆发,引起各国的恐慌,因此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首届国际卫生大会。这次会议统一规定了对到达欧洲港口的船只进行检查和隔离的措施。此后,国际卫生大会多次在欧洲和美国召开。

1865年

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发现,他称之为“病毒”的微生物是传染病的病因。

1918—1919年

西班牙流感,世界1/3人口被感染,5000万至1亿人丧生,甚至加速了一战的结束,因为各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源。

1920年

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诞生。

1928年

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1940年青霉素被生产出来并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使用。

1948年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

2003—2004年

“非典”在中国广东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在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控制手段,并和世界卫生组织通力合作后,疫情逐渐得到控制。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近现代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020-06-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最后一卷(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实用色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

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神话的中国,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轻视——黯淡的中国形象。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鸦片战争的爆发最终使中国形象一落千丈,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一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

斜视——被妖魔化的中国形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强烈的种族歧视和中国人在抵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使13世纪成吉思汗遗留给欧洲的“黄祸”情结席卷整个西方世界。……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1949年后,西方人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中国的形象一直处于一种似敌非敌的状态中。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遭到疫情的冲击,同时还要遭遇西方一些舆论的攻击。随着疫情在全球暴发,一些国际舆论忙于“甩锅”,借病毒来源和疫情产生祭出“中国责任论”“中国道歉论”“中国赔偿论”等论调。当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欧美多国疫情急转直下之时,这些舆论又开始质疑中国疫情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似乎中国抗疫成果令人难以置信,有的舆论甚至把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称为带有地缘政治目的的“宣传”。这一波波的涉华负面舆论,不仅来自于西方一些政客,也来自于西方一些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随着全球疫情数据居高不下,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或将更加恶劣。

——人民日报海外网评《海外网评:疫情或加剧国际舆论不平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要求:任选材料一中西方人对中国某一个时期的“误读”加以阐释,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国际舆论不平衡”这一现象的认识。
2020-05-1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高一4月线上检测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瘟疫流行”

19世纪在全球曾经出现过三波全球性的霍乱。它最早起源于印度孟加拉地区,英国为了补充殖民地的劳动力,将此地廉价劳动力运送到各地,从而将霍乱带到全球,尤其是蒸汽船的使用,加速了传播速度,在西方,霍乱主要发生在城市和卫生条件最差的地区许多国家针对霍乱,提出公共卫生和国家管理的一系列改革。1866年,法国领导人拿破仑三世号召召开国际会议,提议设立一个国际卫生组织,试图找出应对瘟疫的办法,但是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仍有很多争议,19世纪80年代人们对霍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明白霍乱不是直接传染性疾病,而是水中传播的疾病,只要控制水污染,防疫就很容易。另外由于电报的普及,消息迅速传播,使人们感到恐慌,导致国际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1900年左右,人们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回到国际协调上去,因此有了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专注于如何控制疾病传播:有了第一个国际机构,用来监督和存储信息,这些行动对于防止瘟疫传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克·哈里森(19世纪的霍乱与全球一体化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19世纪霍乱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进行简要解读(要求:提取材料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认识疫灾的演化和时空分布对人类社会防治疫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灾频度的时段变化图

材料二   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

时段频发中心频发区及扩展
220—581年长安、洛阳、建康扩展到长江干流一线
581—960年长安、洛阳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
960—1127年开封
1127—1279年临安
1279—1368年大都扩展到两广、云南
1368—1644年京师海南开始有了疫病流行
1644—1911年京师台湾、东北、新疆也成了疫灾流行区

——据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根据材料一、二,选择至少两个历史时期,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流行病疫灾概况病疫区域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
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南方较多、北方较少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方,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吐痰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今,在西方社会很少会看到吐痰现象,这一转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人们开始将不吐痰当作一种社会行为来规范或约束自己;二是认为吐痰可能传播疾病,比如肺结核(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科赫发现了肺结核杆菌,并指出痰是传染的重要媒介)。西方社会将吐痰视为一种禁忌,认为那是不得体的行为(1886年,法国卫生部颁布了全世界第一个禁止随地吐痰的法令。截至1916年,美国213个城市中有195个制定了禁止随地吐痰的法令)。

——罗斯·孔伯2013年在上海大学演讲《亚洲吐痰:一种文化现象》

材料二1875年,清代光绪年间,全国首部公办学堂使用的《简易识宇课本》中有这样的警句:“若有疾唾,勿吐于地。”到了1930年,细菌学家高士其以科普文章告诫国人不要随地吐痰;肺痨病颇深的人痰中含有结核杆茵。紧接着,蒋介石在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演讲中指出:“我们一有合乎礼义廉耻的新生活,就从不乱吐痰做起。”

——谭山山《吐痰史》

材料三民国其他城市也学习香港,把痰盂设立在公共场所,以劝导而非强制来杜绝随地吐痰。30年代上海儿童教唱“路上吐痰有阴沟,家里吐痰有疾盂”。新中国建立后,也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指到处放置痰盂)198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禁止随地吐痰,违者罚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阶层的生活方式逐渐西化,痰盂恐怕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历史遗迹。

一兔透射《中国人为什么爱用痰盂》

回答: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8-02-0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抚州七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