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代是中国古代疫病频发的时期,从社会反应层面来看,有一种不同于前代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淳化三年, 京城开封发生大热,疫死者甚众。宋政府命令太医局派遣医学人员前往疫病流行区巡诊,向朝廷汇报疫情并提出应对建议。崇宁元年,宋徽宗下诏在各地建立“安济坊”,“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而且厨舍、汤药、饮食也分别置办,实际上演变成为隔离病人的医院。北宋政府还将医书《太平圣惠方》应用于疫病救治,严令按方书配药。绍兴二十六年夏,临安疫,宋高宗“出柴胡制药,活者甚众”。

材料二   北宋皇祐四年,全国疫病流行。宋仁宗发布诏令,询问政令传达和执行的情况,并规定凡是有关州县疫情的公文及臣僚奏疏直达于上。崇宁元年,宋徽宗发布命令,让逐路监司察访民间疾苦。庆历六年,黄河决口引发疫病流行,河北安抚使贾昌朝置病坊救治,全活者九十余万,宋政府提升他为“观文殿大学士”。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在国家瘟疫救治体系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政府应对疫病的医学措施,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统治者防治疫病的政治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关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宋代社会防治疫病的历史借鉴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血吸虫病极为关注。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1957年卫生部在上海设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局,统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业务领导。随后,各级地方防疫机构和组织也相继建立,实现了专业防治组织的全覆盖。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下,血防工作很快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各疫区都把查治病人作为血防工作的重点任务,本着农闲治劳动力,农忙治妇女、儿童和半劳动力的原则,分期分批就地治疗;治疗方法则是根据病情不同而展开。在救治的同时,还利用各级媒体报道、诉苦活动、影视科教片等手段展宣传,号召民众鼓足干劲,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经各级政府和疫区民众的努力,短短几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李向东《建国初期政治隐喻下的血吸虫病防治》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政府的防疫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
2020-08-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材料   明朝后期,疫情出现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防疫措施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明朝政府防疫措施对当今疫情防控的启示。
2020-08-1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北京城爆发过若干次时疫,官府采取了诸如设立施药局、发给贫民药剂以及掩埋死尸的措施,这些措施展现的是应对疫病的传统方式。自警察机构成立以后,开始出现新的疫病防治方式。1905年,内、外域巡警厅成立后,开始以告示的形式提醒人们注意时疫。以达防治疫病之效。1919年中央防疫处的设立,孕育了疫病防治的新方式。尤其是自1934年起,北平卫生机构开始极力普及疫苗预防注射,每年以运动的形式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预防天花、霍乱、伤寒、白喉和程红热等地方性建路。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新交》

材料二   1951年,全国防疫专业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制定出了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19种传染病的防治方案和《法定传染病管理条例草案》及关于防疫工作的规章制度等。1953 年,卫生部专门召开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专业会议,加强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和领导工作。1955 年,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强调: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1956年2 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天血吸虫病”的号召,大规模血防达动在各疫区蓬勃开展。两年后.“千村薛荔”“万户萧疏”的局面得到了控制。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期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对疫病防治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疫病防治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疫情与疫病防控的特点,并说明此特点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黑死病最初于1338年中亚一个小城中出现,1347年,黑死病肆虐的铁蹄最先踏过康坦丁斯堡   拜占庭最大的贸易城市。到1348年,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都暴发了黑死病。1352年,黑死病袭击了莫斯科,连莫斯科大公和东正教的教主都相继死去,欧洲社会一片恐慌。由于应对迟缓,缺乏国际协调,疫病危害严重,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黑死病的泛滥给欧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黑死病危机后,欧洲各国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上下水道的改进,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使鼠疫等一度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一一摘编自萧贺雄《2400万人丧生,鼠疫差点毁掉了欧洲》

材料二

受俄国鼠疫影响,1910年IO月,东北爆发了吞噬6万条生命的大鼠疫。在医学博士伍连得的领导下,1911年3月,肆虐哈尔滨半年之久的大鼠疫,被遏制住了。伍连德推行了多项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伍连德专门设计“伍氏口罩”,有效避免鼠疫在人群之间的传染。伍连德还提倡分餐制,设计了旋转餐台,以避免交叉感染。在伍连德的请求下,清政府从全国各地抽取医护人员,前往东北地区抗击疫情。清政府与俄国、日本不仅停止了东北的火车运行,而且出动军队进行强制隔离和封锁,清军把山海关等通往关内的要道全都给封了,通行者隔离滞留5日确认健康后才能放行。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大瘟疫被遏制住了。鸦片战争以来从未露过脸的清政府,这回可算在西方列强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

                                        一一摘编自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欧洲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疫情最终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的统治者认识到疫病的流行会对社会安定造成巨大危害,所以他们通常都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工作,采取了设立专门疫病隔离机构、创办医学专业学校等措施来防治疫病。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平帝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也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清人入关之后,采取了驱逐隔离痘疹患者的措施,规定“凡城中之民出痘者,即行驱逐。城外四十里东西南北各定一村,使其居住。”

——王文远《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卫生事业肇始于光绪三十二年,是年清政府设立民政部卫生司,以掌理全国卫生行政。宣统二年,又另设京师临时防疫事务局。进入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改民政部为内务部,其下之卫生司一级清制。后南京政府于1928年设立卫生部,是为中央设置卫生行政专管机关之始。卫生部设置六司,其中第三司为防疫司。民国时期,中央还设有一些专门的疫灾防治机构,如海港检疫处等。抗战时期,中国战时环境卫生学会等学术团体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34年以后,省、县也陆续设立卫生防疫机构。

——孙语圣《民国时期的疫灾与防治述论》

材料三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40—50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建国初期,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域市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又卫生事业和防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疫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和新中国卫生防疫的异同点,并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020-07-0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与灾荒、疾疫不断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范仲淹主政杭州时,恰逢“二浙阻饥,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为缓解粮荒,他力排众议,力主将粮价“增至斗百八十”,并“命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待“米既辐辏,遂减价还至百二十”。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朝廷诏告天下:“客贩永斛前来两渐荒歉去处出粜,经过税场依条免纳力胜钱(免税),仍不得巧作名色妄有邀阻”。

——摘编自张福运 《宋代荒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宋与南宋赈灾济荒措施的异同,并指出其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文化背景。
2020-06-2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   疫病的全球化本身,可以追溯到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欧洲和美洲大陆之间天花的跨洲传播,即“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这若用勒华拉杜里的话来说,就是“细菌带来的全球一体”。另外,在那之前还有麦克尼尔叙述的蒙古帝国从云南将鼠疫带入欧洲这一甚具麦氏风格的全球史故事。不过,19世纪霍乱的全球化,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都是以前的传染病所无法比拟的,它流行于众多的移民和外出打工的人群中。以霍乱防治为契机,检疫开始在各地推行。

检疫的制度化,是在19世纪中期以来,细菌学与预防医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检疫,是防止传染病随着人或者物的移动而蔓延的一种手段。检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意大利的城市国家。检疫作为“文明”的科学技术,在西欧以及其他地区被强制执行。同时,从在国境线上实施检疫这一意义上来说,检疫成为以国家(及其统治的殖民地)为单位的、明确区分国家内与外的一项制度。围绕着检疫的制度化,当时英法两国形成了相互对立的认识,法国试图以严格的检疫来预防霍乱,而英国则主张通过全面改善环境卫生来预防疾病。

——(日)饭岛涉《中国海关与国际化之脉络一以检疫制度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检疫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预防霍乱土张不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城市化固然是宋代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象征,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被忽视……城市经济活跃,市区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城市的水源、土壤乃至空气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污染。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暴发的中心。

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疫成因,妥善拟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宋代以迄明清城市防疫制度的核心部分。

——摘编自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早期城市疾疫暴发难以控制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后期城市防疫措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伍连德(1879—1960)近代中国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出生于马拉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1905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天津陆军学堂帮办。1910年10月,哈尔滨暴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每日死者众多。日俄两国以护侨为名,妄图主持东北的防疫事务,借机侵犯我国主权。伍连德临危受命,奔赴哈尔滨,主持防疫事务。12月,伍连德通过对一位患者遗体的解剖,确定了此病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发的新疾病——肺鼠疫。由于肺鼠疫在当时并无特效药,故隔离成为解决疫病的有效办法。他将疫情重灾区划分为4个区,一旦发现有人患病,立即送医,并且将家属隔离。针对鼠疫通过飞沫传播的特点,他特意改进了加厚口罩进行防护,并大力推广。最终,在他的努力下,1911年3月,这场肆虐东北,造成六万多人死亡的大鼠疫终于被扑灭。

——摘编自李元《回顾伍连德对中国防疫事业的贡献》


(1)根据材料及所学,概括伍连德应对东北鼠疫疫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评价伍连德在抗击东北鼠疫疫情中所做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