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卫生事业作为一项公共行政事务,最早进入大众视野始于租界。租界有效的清洁措施与卫生状况让瘟疫致死率大幅下降,以“清洁、消毒、检疫、隔离”四项为端的卫生防疫举措逐渐为华人学习并广泛使用。“东亚病夫”的污名也大大刺激了民族自尊心。1902年天津卫生总局的成立,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起点。清末新政实施,巡警部设立卫生司。真正使卫生行政事业深入人心的还是1910年底爆发的东北大鼠疫。在这场浩劫中,清政府专门颁行了中国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还有相配套的《火车防疫章程》《国际海港的检疫办法》等专门性行业规章,也有《检疫规则》《检疫章程》等综合性防疫法规等。地方防疫局纷纷设立,地方卫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培育了大批专业的医学卫生人才。

——摘编自张昕冉《中国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人口的增长是人为作用的结果,例如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政策的预防措施。但是科学对这些成就自我庆祝掩盖了令人担心的、持续存在的问题。医学进步分布不均,南非洲国家婴儿死亡率超出东亚国家三四倍。医疗进步昂贵,人均寿命提高使得医疗保健成本更高,英国医疗保健服务1951年费用为4亿英镑,半个世纪后则高达320亿英镑。新的疾病或旧疾病的新形式折磨着人类,污染、吸毒、放纵和富裕生活是健康的主要杀手,更为致命的是病毒的迅速演化,可以击败使用过多而失去效用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其他新疾病出现在人造的生态上,例如潮湿的空调系统滋生军团菌肺炎。20世纪干预环境带来许多滋生疾病的新生态位:过度施肥的土壤,剥夺许多生命的土壤,造成污染的水域以及搅乱的大海深处。

——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公共卫生事业建立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世界卫生事业的成就与困境。
2020-08-1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0届高三高考前演练(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   1918年春,美国塔萨斯州爆发流感,后由美国士兵传播到法国,交战双方的士兵也相互感染。民间集会和游行加速了疾病的传播,而海外居民往返于殖民地与欧洲,海上运输也成为疾病传染的通道。战争期间,物资优先供应军队,民众食品供应短缺造成营养不良,削弱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大批医护被征召入伍,留中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据估计,约2100万人死于这次流感,且近一半的死者是年轻人。在流感影响下,不少军事行动被迫推迟或取消,进行的军事行动则进展受阻。1918 年8月协约国大举反攻,德军节节败退,部分原因是50万德军战斗力被“糟糕的饮食”和“6月份的流感”削弱了。人们曾试图通过逃避来应对流感,后来则接受了“烟雾熏蒸”、“喷雾杀菌”等预防性医学措施,才得以幸免。

——摘编自曾金花、 张彦敏《1918-1919年大流感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大流感迅速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流感造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汉疫病流行,西汉有11次,东汉有27次。疫病爆发以后,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 型祈禳仪式。西汉元帝时,关东水灾疾疫,大量流民涌入关内,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东汉和帝永元问,曹褒官为城门校尉,“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安帝元初间,会稽大疫,政府派“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两汉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每逢疫情严重,惑病人增多,政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

——摘编自刘滴川《大瘟疫 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等

材料二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 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 灾款和物资,义贩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姜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三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年“非典”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年,国 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 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应对公共危机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人在讲到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这段历史时,往往都注重讲政治大势,军事攻防,历史学家们很少有人关注到这场发生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城的惨烈大疫。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有一个统计数字,这场大疫夺走20万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当时的人口,估计在80万到100万,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明末大鼠疫流行与当时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明朝末期是气象学上所谓的“小冰河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遭到了持续干旱和低温的侵袭。史载,万历十年、十五年、四十五年,都曾发生瘟疫,也都是大旱之年。崇祯十四年之后,是连续四年的大旱,瘟疫也一直延续到明朝的灭亡之后。旱灾发生后,灾民们会四散逃荒,使得瘟疫也随之四处扩散,而像北京这样的都城,一旦感染瘟疫,又会随着它向外辐射的条条官道,把病菌传到帝国的四面八方。这还是在不打仗的情况下。一旦旱灾、瘟疫和战争同时出现的时候——这正是明朝末年的情形——这个社会就开始崩溃了。

——摘编自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没有接触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贾雷德·戴蒙德(美)《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命运》

材料三 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北方哈尔滨建立起庞大的细菌武器研制基地,由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在平房“死亡工厂”使用大量中国人、苏联人、蒙古人、朝鲜人等做极期残酷的人体试验,研制出鼠疫、霍乱、伤寒、炭疽、赤痢等多种细菌武器……据统计,中国南方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因日军细菌战攻击而死亡的人口约30万。若这“30万人”的死亡数字获国内外学界公认,那便又是一个“南京大屠杀”。

——陈致远《侵华日军在中同南方实施的细菌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大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一下新航路开辟后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与日本侵华期间开展细菌战导致的病菌传播有何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病菌传播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福建另辟了两条经由闽北的出省通道,使得闽南的陆上通道完善,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此时对外交通范围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贸易规模更大……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

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鸦片战争后,海关税务司拟定了口岸检疫章程,实施港口检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外疫病的蔓延。在与疫病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医也逐渐流入内陆,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疾病作用。但闽南地区的鼠疫流行时间仍然长达300余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摘编自林楠、曾毅凌《明清闽南疫病流行与海外交往之影响》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造成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清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已经产生注病观念,这是一个进步。病情久延,反复发作,或注意旁人者,均被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称为注病。

《诸病原候论》卷24生注、死注、食注、殃注一览表


——摘编自于赓哲《弥漫之气:中国古代关于瘟疫“致”与“活”的思维模式》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属于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在工作大规模展开后,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都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9月7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及其传播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及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2020-09-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普通百姓的卫生管理概念十分淡漠,“时疫盛行,死亡相继”。进入近代,西方人在租界设立医院,使用西药与手术等治疗手段,让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现代医学、卫生观念在中国生根发芽。近代士绅精英在与西方人接触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共卫生观念的认同,认为清洁卫生带给他们自豪与强盛的民族心理。1905年,清末新政期间卫生司的设立,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制度性的卫生行政就此起步。1910年,爆发于东北的东北大鼠疫真正使卫生行政事业和卫生观念深入人心,清政府专门颁布了《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火车防疫章程》等,地方卫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培育了大批医学卫生人才。“卫生”作为现代化、科学化的代名词,逐渐深入到乡村乃至家庭之中。

——摘编自张新冉《中国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兴起》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迫切需要通过树立现代卫生观念来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虽然设置了国家、省、地(市)县等各级卫生机构,但也设置了企事业单位和军队系统的卫生机构,机构重合现象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把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作为重点,但人们的卫生观念仅停留在生物医学的层面,并没有实现向以健康生活为目标的转变,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重治疗轻预防的局面成为人们卫生观念进步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门并未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认为“公共卫生就是卫生部门的事情”,其他行政部门、社区村镇并未把与健康有关的工作提上日程。

——摘编自冯显威、陈曼莉《现代公共卫生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方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卫生管理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管理观念的特征,并简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观念的局限中得到的启示。
2020-09-0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8 . 疫病与防治

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也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8年,天花传入加勒比海地区,此后不久又进入墨西哥与南美洲,无数人被夺去生命。疫情波及到的人数约占1492年(印第安)人口总数的90%。

——摘自《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二: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因此,英国在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和《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材料三:


材料四:19世纪中期,李斯特发明消毒灭菌法,使术后死亡率下降到原来的1/3。此成果最早刊载于1867年的《柳叶刀》医学杂志。普法战争中德国军医用此法挽救了很多军人的生命。

——摘编《Trauma and Rehabilitation》(2010年12月)和《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五:1928年,英国医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但缺乏医界支持得不到应用。1941年12月,因大量战伤感染,美军宣布青霉素为优先的军需品,药剂得到快速开发和生产。

——摘编自《战争与青霉素的命运》,《国防科技》期刊,2006年6期


(1)根据材料一,疫情造成印第安人口大量损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霍乱爆发的社会背景。
(3)材料三中,哪一图片能够作为印证19世纪传染病成因的证据?请参考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4)依据上述材料,解释导致近代疫病滋生与蔓延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民众对防疫茫然无知,官府也无“有效之组织与设施”,应对瘟疫流行的政策侧重于疫后救助,导致瘟疫发生居高不下。鸦片战争后,中外人员交往频繁,疫区人员自由出入通商各口,清政府无有效的防疫制度,瘟疫流行更为猖獗,而列强在租界推行的卫生防疫措施成效显著。

1902年,袁世凯收回列强把持的检疫机构,改设天津卫生局,工作主要有:普及防疫知识;严格疫情通报;组织居民进行环境整饬;强制接种牛痘;推广合乎防疫要求的新式厕所,以及收容流浪乞讨人员等。1906年秋,清廷组建民政部,其中卫生司下设保健、检疫、方术诸科,掌防疫、卫生及设立病院等事。此后,这类卫生防疫机构在北洋各地陆续添设。

——摘编自谷永清等《论清末“新政”中的卫生防疫事业—以北洋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防疫机构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防疫机构设立的特点。
2020-04-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4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上海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曾给上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究其缘由与上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变动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租界当局按照西方应对传染病的策略,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传染病流行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华界政府效仿租界的做法,开始构建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民间社团也倾注心力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治活动,补充了政府行为能力的不足,促使传染病防治良好社会环境的初现,反映了上海城市公共领域的形成与民众公共意识的提高。

——摘编自刘岸冰《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北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防疫体系,在省级建立了省防疫委员会、卫生防疫站和卫生防疫队等;在市级建立了市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交通检疫所等;在县级建立了县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实验卫生院等。湖北政府企图通过建立快速有效的疫区处理制度、建立完善疫情报告制度、积极开展免疫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防疫宣传工作、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和防止疫病流行等措施来改变人民疫病丛生的问题。

——摘编自曾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防疫政策与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采取的防疫措施并简析其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