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英国,医生群体遵守严格的三等级秩序,内科医生、外科医生、药剂师三大群体等级依次降低,且各自成立协会,维护等级分离。1805年,药剂师不断向议会请愿,要求破除等级秩序。1815年,一个新的阶层——外科医生—药剂师群体(全科医生)正在崛起,他们从事着全面的医疗工作,逐渐成为城镇和乡村中医生职业势力最为庞大的群体。1886年,英政府颁布《医疗法》,英国开始进入以全科医生为主导的医疗服务模式中。1911年,《全民保险法案》颁布,要求各郡的保险委员会选择一些当地信誉较好的全科医生并与其签订合同,使其一周中有两天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其余时间仍可继续从事私人医疗服务。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英国全科医生群体的崛起及影响》等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培训农村卫生员。他们“不拿工资,在家种地”,一般都经过社区医院的短期培训,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无论内外科、妇产科还是小儿科,多少都通点。他们不坐班,群众有病随叫随到。群众基本上“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大队”。与此同时,农村卫生员还通过家庭卫生宣传、计划免疫推广以及指导农村的饮用水源、粪便垃圾、厕所。牲畜圈棚改造等义务工作,承载了社会动员、国家控制、树立典型等多重政治含义。他们被广大农民称作“合作医疗的台柱子”,是“信得过,养得起,管得着,用得上”的医生。

——摘编自龙长安、汪雪微《“赤脚医生”对国家建设的重要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全科医生制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英国全科医生与新中国农村卫生员的相同点,并分析新中国农村卫生员制度实施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乡村医院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据伯纳德的统计,乡村医院的资金来源最主要的三项为:富人群体的认捐款、富人和病人的捐赠款、病人付款。他将乡村医院建筑的选址要素归纳如下:避开低洼和潮湿地带……周围环境干燥,树木不可过于茂盛等。乡村医院装备简单合理,造价低廉,一间6张床位的乡村医院从建立到设施配置完备,费用只需350英镑……以1879年水上波顿乡村医院的年度报为例,该报表由院长、医务官、秘书、会计、牧师组成的委员会共同编制,详尽记载了收治病人的疾病类、所受捐赠的具体金额、医院购置设备的费用和日常开支,甚至对医院所用井水的质量指标相关数据也有所涉及。

——摘编自傅益东《论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的兴起》

材料二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使高桥、吴淞卫生实验区遭到严重破坏:七七事变后,上海随即遭到日军的侵略,各种建设自然无法照常继续。在江湾,伤寒、霍乱的预防接种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许多人出于无知,或者认为这是管闲事,对之表示反对。1933年,上海市“公私经济,仍在喘息未定之中,市政建设,尚难充分发展,是以上海之卫生经费,未能有所增加,故卫生事业之促进,极感困难”。上海是当时中国医疗卫生人才最多的城市,但是上海的医生多以服务城市为旨归,不愿到乡村工作。

——摘编自李传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乡村医院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乡村卫生建设无法实现目标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英国政府面对成在肆虐的鼠疫,并没有完全惊慌失措,而是依靠严密、完善的措施和体制优势,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大规模蔓延。在这场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战争”中,英国政府机构、官员与民众都表现出上下一心、通力合作、空前团结的动人精神画面,推动了防疫斗争的有序进行。该时期的英国之所以敢于正视防疫问题,不惜花费大量人、财,物与疫病进行积极抗争,也与社会理性、良好的思想氛围有很大关系。此时,瘟疫已不再被社会承认为“天谴”的产物,政府也不再是某个家族的私有产物。这种理性现念有利于树立与疫病抗争的决心和信心,从而保证集体防疫运动的持久进行。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1838年,伦敦瘟疫猖獗,英国政府专门组建大城镇和人口稠密地区卫生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了大量调查,并起草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于1844年公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惊醒了有头脑的人们,并且对卫生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导致了1848年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和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的建立,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例如,19世纪60年代的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逐渐消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在防疫措施上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肆虐成灾。1848年,英国创设了中央卫生管理机构——卫生总署,以全面介入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事务。然而,地方政府以侵犯自由和罔顾地方实际为借口,使得卫生总署的政策很难贯彻到地方。1857年,卫生总署被撤销。1858年,《地方政府法》正式赋予了地方政府清理污染物、建造公共浴池等解决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的诸多权力。1871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事务部法》,英国政府合并了济贫法委员会、内政部等涉及卫生管理事务的各类机构,将其职能归并到新成立的地方政府事务部,统筹负责地方政府涉及卫生健康问题的各类事务。这样,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同时,法国、美国等国家在公共卫生问题治理上都受到了英国的影响。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被纳入社会福利事业范畴,由联邦政府的卫生机构负责。地方政府在医疗应急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地方保护主义风气等因素塑造了“公共卫生联邦主义”,即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配合联邦政府来解决医疗补助、健康教育、卫生规划等方面的事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本地区利益为由拒绝配合联邦政策。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从“政府统治”向“多元治理”迈进,政府依靠市场机制,利用多元主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依赖市场制度的弊病是,公共卫生资源和服务质量会因社会的贫富差距出现分化。同时,美国种族主义根深蒂固,有色人种难以享受与白人等同的及时治疗、低价消费处方药等卫生服务权利。卫生不公平的“痼疾”使得美国公共卫生治理困难重重。

——摘编自王聪悦《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沿革、经验与困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政策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圣”张仲景著。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创造性地确立了中医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人“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著。葛洪在书中对古代几种传染病作了细致的描述,包括“虏疮”(即天花入射工(血吸虫病)、沙虱(恙虫病入、马鼻疽、“制犬所咬毒”(狂犬病)等多种传染病和治疗方略。其中对于“狂犬病”提出治疗方法计约二十种,其中有“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之法。

——摘自光明网《中国古代十大不朽医学名著》

材料二   民国时期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中医数次处于被取缔的边缘,基本被排斥到卫生防疫的边缘。1950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广东、广西、山东、浙江、陕西,开始运用中医中药进行麻风病的治疗。在党和政府的动员下,广大中医纷纷将珍藏的秘方、验方贡献出来。治疗急慢性传染病的各种验方,被各地的卫生管理部门、中医学术团体等结集刊印并广泛传播,部分秘方、验方被用于中药的试验和生产。有学者专门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血吸虫病进行过历史考察,指出中西医结合“不仅能治疗某些慢性病,而且对某些急性传染病也有很高的疗效。195311月,中华医学会邀集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和针灸等方面40多名专家,成立了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多次组织中西医学术交流座谈会。

——摘编自马金生《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与传染病治疗》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伤寒杂病论》和《肘后备急方》对古代传染病诊疗的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医药与传染病治疗的变化及原因。
2022-04-12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前期以草泽铃医(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为代表的医疗资源来满足乡民的日常医疗需求。一般来说乡村的疫病救治基本上由地方精英承担。清后期,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卫生观念,卫生防疫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港口检疫的实施与晚清卫生行政改革是卫生制度化的开端。民国时期乡村出现了由社会力量、地方政府和国家举办的卫生实验区、保健员(制度化的卫生工作者,在使用西医治疗简单疾病的同时,还承担了卫生防疫的任务)与合作医疗制度。但这些变革仍存在于有限的范围内,乡村仍有赖于传统的医者提供医疗服务。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中医药人员被整合进联合诊所,草泽铃医被禁止从事医疗工作。人民公社化后,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三级管理模式为卫生制度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生产队卫生员制度随之普遍建立。此后,合作医疗制度也曾实施过一段时间,终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而宣告失败。1965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促进了农村保健员的培养,随之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广。这些制度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医疗的困境,而且增加了国家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不断改革中逐渐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三春《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乡村医疗卫生制度发展呈现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影响乡村医疗制度变化的因素。
2021-11-08更新 | 10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考前模拟(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人强调在疾病发生前就做好预防,平时坚持体能锻炼,培补正气,才会有足够的免疫力。当疫病处于萌芽阶段时,医者会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至迟在秦代就制定了对疑似传染病患者的报告制度。在中国古代,商朝就有法令制裁在街道倾倒垃圾,周代设有负责道路打扫和清洁的官职,东汉时毕岚还发明了可用来在街道洒水用的机械。古代也很注意在城市建造公厕以保证卫生,强调不吃过时变质的食物,同时,中国人素有饮用热开水的习惯,并用丝布遮盖口鼻以防粉尘和口气污染。历代医学家们在与疾病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如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张仲景奋力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施治”的基础。历代医学家们还创制了许多防治疫病的药方药剂,如唐代孙思邈的雄黄丸,金代刘完素的黄连解毒散,明代吴又可的达原饮,清代吴鞠通的银翘散等。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材料二   清末民初,教会医院的建立和西方医学的传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医生单独行医、坐堂问诊,或应邀上门服务的模式。医院里每一位新病人的姓名、个人基本信息、疾病症状、入院时间等都记录在卡片上,并交给病人,同时,每位病人的处方都被医院保留下来,以便为病人再次就诊时提供参考。改变了中国古代个体的行医行为,由最初松散的医学社团组织形式,向具有社会性质的职业或行业转变。一些教会大学开始在其内部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在教会医学校的影响下,中国人自己也开始开办医学校。早在1907年,医学传教士创办的中华博医会华中分会印制了《免传染肺疹症之法》的传单,告诫民众注意公共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吃饭前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不喝生水脏水,不吃发霉、腐烂、变质的食物等。民国初年,天花、疟疾、霍乱等流行传染病频发,危害惨重,西医采用隔离、消毒等科学措施,使疫情得以控制。

——摘编自陈雁《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材料三   自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就开展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大力推行种痘,进行霍乱、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国家不仅注意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而且在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疫抗争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能辨别出伤寒、疟疾、痒疥疾等传染病,抗击传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现,进而以“制天命而用之”的昂扬精神,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疫情发生后,本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的思想,历代政府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唐大和六年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文宗责成地方官员亲自下乡送药,向老百姓传播防治疫病的知识。发生疫病后,历代政府均要求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如实上报灾情,并且对上报灾情的时间和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材料二:1910年,中国东北爆发了规模庞大的鼠疫疫情,并蔓延至京畿重地。清政府任命伍连德博士统管东北各省防疫事宜。伍连德在东北设立防疫局及防疫机关——吉林防疫总局。总局外设31处地方防疫局,为处置疫情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颁布了《检疫规则》,包括了疫情报告检验、疫区隔离与阻断交通、强制消毒、疫尸及秽物处理、防疫奖惩及善后措施等。清政府通过报刊等新兴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居民食用干净食物、饮用卫生水源、定期消毒杀菌、保持环境洁净。1912年,清政府在沈阳召开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为此后的国际防疫合作奠定了基础。并颁布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至此,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体系初具雏形。当然从整体上看,清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受制于人才和财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极为滞后。

——摘编自余新忠《中国近代防疫体系的制度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代防疫措施相比,清末防疫体系有哪些不同,并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