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疫病流行与政府防治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瘟疫频发的时期,也是各级官府和社会力量积极治疗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宋代朝廷在防治瘟疫过程中,采取的举措主要以翰林医官院(局)或太医局“派医诊治,施散药物”为主,其中官修医学方书的编纂与推产,官府药局药品的生产与应用,新药研制和免费赐药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范围内对控制瘟疫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政府对瘟疫防治的重视又促进了官、私医书的产生,出现了许多有效的防治瘟疫的方剂。另一方面针对疫病的传染,采取了建立病房、隔离病人和掩埋尸体等措施。经济上的救助与政治上的管理也对瘟疫防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防治及其特点》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基于根据地严重的疾疫流行状况,从抗战初期开始,晋察冀边区政府领导广大卫生工作人员从“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目的出发,积极开展各种卫生防疫工作。其措施主要有:建立各级卫生组织,如从193711月到1944年初,边区各地逐渐建立各级卫生行政机构,配备卫生专业人员,并由部队协助培训;颁布卫生防疫法规,到19421月,晋察冀根据地已经建立了包括报告制度、会诊制度、服药制度等较为完整的卫生行政制度,以及较为严格的各季卫生条规、条令等;开展基本卫生常识宣传和教育;实施各种卫生防疫办法,包括组建各种医疗组和卫生防疫队(组)创办药厂、组织中医下乡为群众治病;开展广泛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如1944年太行区行唐县开展除害虫、害鸟、害兽运动。这一时期,虽然因日寇频繁扫荡、灾荒和其他因素影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还未形成完整的防疫体系,但根据地积极的卫生防疫举措有力保障了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巩固了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摘编自李洪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疾疫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防治瘟疫的主要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边区政府卫生防疫的作用及得到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   在十五世纪之前,天花大本营局限在欧亚大陆、西非、北非,以及一些毗邻地区。十六到十八世纪,每隔十几年,美洲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天花病,感染者死亡率高达25%—30%,最终导致美洲许多地区的印第安人的人口长期下降。有学者指出,“虽然欧洲人带给新大陆的第一种疾病不得而知,但记录最好的疾病是天花”。北美洲的天花疫情于1518年首次爆发于艾斯帕尼奥拉岛的非洲黑奴中,很快病毒便蔓延到整个加勒比海地区,1520年传播到墨西哥,无数人被夺去生命,疫情波及到的人数约占1492年(印第安)人口总数的90%。

——摘自《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二   1831,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花疫情在北美洲蔓延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述时间内死亡率上升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1eprosy”、“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 Ye11ow 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主张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6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美国麻风病污名中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 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整理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材料三   191012月,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清政府派医学博士伍连德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为弄清楚病因,伍连德通过病理解剖染病死尸,发现了罪魁祸首——肺鼠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士兵挨家挨户搜查,发现病人,就立刻送到防疫医院,还要用生硫黄和石炭酸给病人待过的房屋消毒,他克服重重阻力对尸体进行焚烧、掩埋;抽调士兵进行交通管制,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囊口罩——在两层纱布中间放置一块吸水药棉(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东北鼠疫,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范。

——摘自《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伍连德对控制东北鼠疫做出的贡献。综上,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2022-05-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洗。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捕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