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祟,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疬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属于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2022-06-0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全球抗击疾病史。

材料一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17年至1923年出现六次大流行,其中第三次发生于18521859年间,包括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此次大流行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导致起源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的直接原因,工业革命后,海路交通更加便利和海上贸易更加繁荣,促进了这种传染病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战后,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6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7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会议,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26年,提供天花和斑疹伤寒的预防被修入国际卫生公约中。194847日,该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后生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每年的47日也就成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1974年,WHO发起意在保护儿童不受小儿麻痹症、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肺结核等疾病侵袭的扩大免疫计划。

——摘编自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疫情爆发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国际卫生组织的历史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疗治病痛的主要途径。16至17世纪,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建议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疗法取代祈祷、观瞻圣物。政府则以医学隔离、清扫街道等手段进行防控,严禁举行相关祭祀活动。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胁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前期以草泽铃医(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为代表的医疗资源来满足乡民的日常医疗需求。一般来说乡村的疫病救治基本上由地方精英承担。清后期,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卫生观念,卫生防疫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港口检疫的实施与晚清卫生行政改革是卫生制度化的开端。民国时期乡村出现了由社会力量、地方政府和国家举办的卫生实验区、保健员(制度化的卫生工作者,在使用西医治疗简单疾病的同时,还承担了卫生防疫的任务)与合作医疗制度。但这些变革仍存在于有限的范围内,乡村仍有赖于传统的医者提供医疗服务。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中医药人员被整合进联合诊所,草泽铃医被禁止从事医疗工作。人民公社化后,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三级管理模式为卫生制度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生产队卫生员制度随之普遍建立。此后,合作医疗制度也曾实施过一段时间,终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而宣告失败。1965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促进了农村保健员的培养,随之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广。这些制度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医疗的困境,而且增加了国家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不断改革中逐渐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三春《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乡村医疗卫生制度发展呈现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影响乡村医疗制度变化的因素。
2021-11-08更新 | 109次组卷 | 4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人口增长,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期间出现的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从而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当时美国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甚至连首都华盛顿也未能幸免。淡薄的卫生意识和恶劣的居住环境让城市化进程中的移民群体成为各种传染病首先侵袭的对象。

——摘编自李晶《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

材料二   1918年南京传言出现“肺炎疫”,苏州人心因之惶惶。本埠西医士暨地方官厅共同研究预防方法,采取如下预防措施)由地方官厅委任左、苏、杨三医士检验由火车来苏各旅客,并设一检疫所,以留医(意)疑似染疫及与病者接触之人。未及数日,即布置周妥。由二十二日晨起,沪宁火车开至镇江即止。向来行驶无锡之小轮,亦行停班。地方官厅一面赞助医士进行一切,一面维持治安,令剧场三家,同时暂行停演,复用他种方法,阻止人众集于公共场所,每日由检疫所医士刊布报告,将疫病如何危险、如何预防,当众演讲,俾实行防范而消灭之。是项疫症,不致发现于苏城,诚幸事也。

——陆允昌《苏州洋关史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卫生困境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苏州面对疫情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在全球曾经出现过三波全球性的霍乱。它最早起源于印度孟加拉地区,英国为了补充殖民地的劳动力,将此地廉价劳动力运送到各地,从而将霍乱带到全球,尤其是蒸汽船的使用,加速了传播速度。在西方,霍乱主要发生在城市和卫生条件最差的地区。许多国家针对霍乱,提出公共卫生和国家管理的一系列改革。1866年,法国领导人拿破仑三世号召召开国际会议,提议设立一个国际卫生组织,试图找出应对瘟疫的办法,但是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仍有很多争议。19世纪80年代人们对霍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明白霍乱不是直接传染性疾病,而是水中传播的疾病,只要控制水污染,防疫就很容易。另外,由于电报的普及,瘟疫消息迅速传播,使人们感到恐慌,导致国际经济处于崩清的边博。1900年左右,人们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回到国际协调上去,因此有了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专注于如何控制疾病传播;有了第一个国际机构,用来监督和存储信息。这些行动对于防止瘟疫传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克哈里森《 19世纪的霍乱与全球一体化》

材料二   各国应该团结起来,加强协作,共网应对,不应互相“甩锅”。各国需做好全面的准备,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而是恐惧、谣言和歧视。各国尽快主动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强数据、技术的共享,加快疫苗的研发: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摘编自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共担责任,全球声攖》


(1)结合材料一,概括导致霍乱全球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就人类应对传染性疾病谈谈你的认识。
2022-01-2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人强调在疾病发生前就做好预防,平时坚持体能锻炼,培补正气,才会有足够的免疫力。当疫病处于萌芽阶段时,医者会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至迟在秦代就制定了对疑似传染病患者的报告制度。在中国古代,商朝就有法令制裁在街道倾倒垃圾,周代设有负责道路打扫和清洁的官职,东汉时毕岚还发明了可用来在街道洒水用的机械。古代也很注意在城市建造公厕以保证卫生,强调不吃过时变质的食物,同时,中国人素有饮用热开水的习惯,并用丝布遮盖口鼻以防粉尘和口气污染。历代医学家们在与疾病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如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张仲景奋力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施治”的基础。历代医学家们还创制了许多防治疫病的药方药剂,如唐代孙思邈的雄黄丸,金代刘完素的黄连解毒散,明代吴又可的达原饮,清代吴鞠通的银翘散等。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材料二   清末民初,教会医院的建立和西方医学的传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医生单独行医、坐堂问诊,或应邀上门服务的模式。医院里每一位新病人的姓名、个人基本信息、疾病症状、入院时间等都记录在卡片上,并交给病人,同时,每位病人的处方都被医院保留下来,以便为病人再次就诊时提供参考。改变了中国古代个体的行医行为,由最初松散的医学社团组织形式,向具有社会性质的职业或行业转变。一些教会大学开始在其内部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在教会医学校的影响下,中国人自己也开始开办医学校。早在1907年,医学传教士创办的中华博医会华中分会印制了《免传染肺疹症之法》的传单,告诫民众注意公共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吃饭前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不喝生水脏水,不吃发霉、腐烂、变质的食物等。民国初年,天花、疟疾、霍乱等流行传染病频发,危害惨重,西医采用隔离、消毒等科学措施,使疫情得以控制。

——摘编自陈雁《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材料三   自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就开展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大力推行种痘,进行霍乱、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国家不仅注意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而且在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卫生工作面临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严重局面,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等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党和国家站在人民健康的高度,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工作。1949年11月,卫生部专设了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传染病、交通检疫等卫生防疫工作;1952年,党中央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发动全国人民起来讲究卫生、除“四害”、消灭疾病。1953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站),到1965年,共建有2499所和822所。1955年,党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强化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同年,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妇女和婴幼儿的健康,先后建成了妇幼保健机构近3000所。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公共卫生事业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黑死病最初于1338年中亚一个小城中出现,1347年,黑死病肆虐的铁蹄最先踏过康坦丁斯堡   拜占庭最大的贸易城市。到1348年,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都暴发了黑死病。1352年,黑死病袭击了莫斯科,连莫斯科大公和东正教的教主都相继死去,欧洲社会一片恐慌。由于应对迟缓,缺乏国际协调,疫病危害严重,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黑死病的泛滥给欧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黑死病危机后,欧洲各国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上下水道的改进,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使鼠疫等一度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一一摘编自萧贺雄《2400万人丧生,鼠疫差点毁掉了欧洲》

材料二

受俄国鼠疫影响,1910年IO月,东北爆发了吞噬6万条生命的大鼠疫。在医学博士伍连得的领导下,1911年3月,肆虐哈尔滨半年之久的大鼠疫,被遏制住了。伍连德推行了多项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伍连德专门设计“伍氏口罩”,有效避免鼠疫在人群之间的传染。伍连德还提倡分餐制,设计了旋转餐台,以避免交叉感染。在伍连德的请求下,清政府从全国各地抽取医护人员,前往东北地区抗击疫情。清政府与俄国、日本不仅停止了东北的火车运行,而且出动军队进行强制隔离和封锁,清军把山海关等通往关内的要道全都给封了,通行者隔离滞留5日确认健康后才能放行。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大瘟疫被遏制住了。鸦片战争以来从未露过脸的清政府,这回可算在西方列强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

                                        一一摘编自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


(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欧洲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疫情最终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上海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曾给上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究其缘由与上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变动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租界当局按照西方应对传染病的策略,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传染病流行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华界政府效仿租界的做法,开始构建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民间社团也倾注心力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治活动,补充了政府行为能力的不足,促使传染病防治良好社会环境的初现,反映了上海城市公共领域的形成与民众公共意识的提高。

——摘编自刘岸冰《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北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防疫体系,在省级建立了省防疫委员会、卫生防疫站和卫生防疫队等;在市级建立了市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交通检疫所等;在县级建立了县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实验卫生院等。湖北政府企图通过建立快速有效的疫区处理制度、建立完善疫情报告制度、积极开展免疫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防疫宣传工作、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和防止疫病流行等措施来改变人民疫病丛生的问题。

——摘编自曾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防疫政策与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采取的防疫措施并简析其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