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11年,为应对东北鼠疫,清政府成立医学堂,重点研究流行性传染病,并决定“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规定“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举措(     
A.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B.控制了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C.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D.意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2022-07-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1eprosy”、“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 Ye11ow 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主张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6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美国麻风病污名中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材料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脊髓灰质症是当时威胁全球的疾病之一。美国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乔纳斯·索尔克的灭活疫苗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政府批准的疫苗。阿尔伯特·萨宾认为,由减弱但仍具有活性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组成的疫苗将比灭活疫苗更有效,因为它可以产生终身免疫力。然而,他需要数百万名受试者来记录他的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在美国并没有足够的未接种疫苗的人进行测试。与此同时,在苏联,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19561月,苏联派斯莫罗廷采夫、楚马科夫等人前往美国与索尔克和萨宾等几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交流,同年6月,萨宾在美国国务院授权下,并经过联邦调查局的严格审查后,前往苏联,与苏联研究人员在一起工作并倡导他的活病毒疫苗。1959年,楚马科夫决定组织首次大规模临床试验,使用萨宾的弱化活毒株制成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OPV),在全苏的1000万名儿童身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方式是成功的。几年后苏联根除了脊髓灰质炎的威胁,苏联取得的成功推动了美国大规模的疫苗临床试验。今天,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正努力在全球根除这种疾病。

——摘编自孔维琴《冷战时期美苏疫苗合作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疫苗合作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苏疫苗合作取得成功的原因。
2022-05-09更新 | 113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代医学家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指出:“瘟疫之疾一起,即请邪神,香火奉事于庭,惴惴然朝夕拜礼许赛不已。不知此病原郁热所致,投以同圣散,开辟门户,使阳气发泄,自不传染。而谨闭中门,香烟灯烛,煮蒿蓬勃,病者十人九死。”这主要表明当时民众
A.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的宣传B.具有隔离病原的防疫意识
C.缺乏科学防疫的卫生知识D.面对疫情出现了普遍恐慌
2022-04-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疫病多发,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取得成就原因及意义。
2022-04-2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46年冬,东北爆发鼠疫,党领导当地各级政府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改善了卫生状况,使东北区得以继续为战争提供大量人力、物力支援。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具有组织人民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B.为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强化了解放区卫生防疫的监督管理D.将救灾与争取民族战争的胜利相结合
2022-03-31更新 | 223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痍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钱财)赈济灾民,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明代对疫病发生虽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因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

材料二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山西地区防治疫情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医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证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由此可知,该医家
A.强调对瘟疫辨证施治B.诠释了瘟疫的季节性
C.将儒学引入医学研究D.对瘟疫流行无能为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随着战事和全球经贸往来,流感传播到了很多欧洲国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由于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表明
A.瘟疫的命名有明显政治目的B.全球化促使了瘟疫发生
C.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D.一战的结束具有偶然性
2022-03-01更新 | 1935次组卷 | 26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灾疫频发,据统计时期具有灾疫664次,就这一地区空间分布而言,平丘地区比山岳地区频繁,其集中于旱灾、水灾、蝗灾等不同灾锅。南手由于两湖地区地形上四周高、中间低,地貌复杂。可以立体接近疫病发生的环境因素,而在明清时期,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区,“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破坏了生态环境,另加上元末明初战乱和社会动荡,两湖地区很多地方遭到破坏。面对灾疫情况,统治者常会下诏自责,借此得到神灵怜悯,同时也会设立医局、赈济突民。地方官府也会施药、赈谷和捐棺,同时地方力量与民众会采取措施应对灾祸。

——摘编自《明清两湖疫灾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社会应对》

材料二   1840-1937年约100年间,两湖地区发生的较大灾疫有61次,这一时期我国处于寒冷起时段,以及在19世纪60-70年代是汉口等沿江城市对外通商开放的时期,而且愈往民国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大了疫灾发作的频度。清末时期,政府遇到大的疫灾时,更多的是依靠地方上的士绅阶层进行救助。到了民国时期,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被提上了日程。就两湖地区而言,政府制定多项防疫措施,建立卫生警士制度。在疫情发生生之后,社会的中坚力量士绅在时疫的救治活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但这种施治并不能总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摘编自张云《1840-1937年间两湖地区瘟疫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灾疫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湖地区应对灾疫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灾疫防治的重要意义。
2022-02-19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年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