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防疫抗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港口实行“检疫”,强制入境船舶和人员隔离观察,以防止黑死病等疫病流入,后来又出现了防范动植物病虫害的动物检疫和植物检疫。这表明分类检疫(     
A.彻底阻断了疫病传播B.体现了科学技术进步
C.奠定了西方医疗体系D.反映了国家干预形成
2022-07-07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 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整理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   在十五世纪之前,天花大本营局限在欧亚大陆、西非、北非,以及一些毗邻地区。十六到十八世纪,每隔十几年,美洲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天花病,感染者死亡率高达25%—30%,最终导致美洲许多地区的印第安人的人口长期下降。有学者指出,“虽然欧洲人带给新大陆的第一种疾病不得而知,但记录最好的疾病是天花”。北美洲的天花疫情于1518年首次爆发于艾斯帕尼奥拉岛的非洲黑奴中,很快病毒便蔓延到整个加勒比海地区,1520年传播到墨西哥,无数人被夺去生命,疫情波及到的人数约占1492年(印第安)人口总数的90%。

——摘自《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二   1831,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花疫情在北美洲蔓延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述时间内死亡率上升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材料三   191012月,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清政府派医学博士伍连德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为弄清楚病因,伍连德通过病理解剖染病死尸,发现了罪魁祸首——肺鼠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士兵挨家挨户搜查,发现病人,就立刻送到防疫医院,还要用生硫黄和石炭酸给病人待过的房屋消毒,他克服重重阻力对尸体进行焚烧、掩埋;抽调士兵进行交通管制,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囊口罩——在两层纱布中间放置一块吸水药棉(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东北鼠疫,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范。

——摘自《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伍连德对控制东北鼠疫做出的贡献。综上,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2022-05-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1eprosy”、“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 Ye11ow 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主张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6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美国麻风病污名中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这说明(    )
A.清朝建立了疫病防疫体系B.政府在疫病防控中发挥作用
C.华北鼠疫得到了有效控制D.近代科技改变传统疫病观念
2022-05-09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有学者认为,到十四世纪后期,欧洲与中国刚萌芽的接触,就因各种因素而中断。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欧洲瘟疫流行引发社会萧条B.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亚欧传统商路
C.蒙古扩张破坏当地社会经济D.西欧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日趋激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如表所示为欧洲黑死病肆虐期间,部分自治城市所颁布的相关条例规定。这些规定
城市条例规定
图尔奈(今属比利时)感染瘟疫的死者要被立刻掘墓埋璀,“基坑要有1.8米深":葬礼从简,“哀悼者离开教堂后,不得在死者家中聚集”
皮斯托亚(今属意大利)“拒绝所有染病的人进入”,本城人也不得前住疫区,否则将遭受重罚:性畜屠宰和售卖的地方不可有烂泥或粪便
纽伯格(今属奥地利)(感染瘟疫而死的)尸体不得被埋葬在教堂墓地中,必须运到城外,放入“上帝之地”的公共墓地中
A.反映出市民抗疫的坚定决心B.凸显了教会的基层动员能力
C.体现了政府中央集权的加强D.不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从1696年到1851年,英国议会迫使业主根据他们家中窗户的数量进行交税,被称为窗户税。此税收制度后因传染病肆虐,结核病人的数量飞速增长而废除。该税种的废除
A.反映了公共卫生观念的进步B.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C.体现了国家民主权力的转移D.推动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一战”末期,各参战国士兵大规模归国休整,一种烈性传染病的消息频频见诸西班牙报纸,引发世人的恐慌情绪,该病由此得名“西班牙流感”,西班牙人则将其称为“法国流感”。对报纸中“西班牙流感”的报道,解读正确的是
A.西班牙是该烈性传染病的策源地
B.世界大战是传染病扩散根本原因
C.新闻媒体的发展促进信息的传播
D.欧洲人已形成抗疫共同体的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