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迟在汉武帝时期,汉代就已设立掌管民间俗乐的“乐府令”。根据《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设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 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贵族、文人的创作,并加以分类编排予以演唱。从数量来看,仅仅是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巳著录28家314篇。东汉乐府史籍不载,当也不在少数。从作者看,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和民歌三个部分。贵族和文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高,两汉乐府的精华在民歌。

——摘编自罗宗强、陈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材料二   1937-1945年期间,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之后,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涌进了文艺领域,根据地的文学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1942 年之后,根据地的文学在工农兵文艺方向的指引下,大放异彩,佳作迭出。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都是其中的佳作.

——摘编自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例如《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改革文学;以贾平凹《高兴》为代表的关于农民工进城的文学书写。而徐则臣的《王城如海》,则设计了一个以世界、全球化为叙述空间背景的新故事.新时期文学在不断向外开放、学习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同时,发起了“寻根文学” 的文学思潮,来重建当代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血脉关系,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

——摘编 自张丽军《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四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乐府诗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地文学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2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改变时弊尤要“立善法”,法度立而道术明,上下各安其位。“有司议罪,唯当守法”。如果断案不依法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在王安石看来,人才与法度紧密联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虽然王变石变法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摘编自胡昊宇《论王安石的行政法制思想》等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根据材料四,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1911年后的几年中,法军的作战规划由总司令约瑟夫·霞飞制订。在这期间,他精心设计并不断改进复仇计划,结果计划的每一次修订都演变成一种新的战略模式。以应对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至1914年时,霞飞终于拟定了“第十七号计划”。如果有谁对法国当时这种新的战争哲学不甚明了,相信他在看了这项计划的第一句后就一定会豁然开朗一“无论处于何种形势之下,法军统帅都会毅然决然地前进,凝聚所有兵力,痛击德军。”

——菲利普·史蒂文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霞飞制定的对德国“第十七号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二战前对德国的态度与一战前对德国的态度有何不同,并说明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迈向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百度百科

材料二1777年大陆会议制定的并于1781年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国家。邦联政府的权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职权。鉴此,邦联合国会于1787年2月邀请各州代表到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修改《邦联条例》。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讨论,直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过新的宪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全国围绕新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广泛的激烈讨论。1789年3月4日召开的美国第1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

——百度百科

材料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取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取法国式的内阁制,同盟会内部存在着分歧和争议。经多次讨论,孙中山同意行内阁制,并拟议以黄兴为内阁总理。12月下旬,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维持总统制。清帝逊位(1912年2月12日)后第二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11日正式公布参议院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说明这一政治制度是怎样在英国确立的?

(2)依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修改《邦联条例》的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与《邦联条例》相比,最大区别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有何目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6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教育宗旨问题,一开始就在天皇近臣元田永孚为代表的守旧派与伊藤博文为首的维新派之间发生尖锐的斗争。前者反对以西洋为榜样改革教育,认为这样会破坏东方固有道德,……要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仁义忠孝”的品德。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把儒家的伦理标准忠孝仁义作为学生准则。此后,在各级学校中强制推行“忠君”思想教育,并且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

                                                                      ——刘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材料二、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伴随着强调社会改革的进步运动的兴起,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

                                                                                             ——《美国教育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美国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其它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道教科书。
——【日】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 朕,念我皇祖皇宗荦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通风。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贬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1890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
——天涯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前期“寺子屋教育”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式小学何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说明《教育敕语》产生的主要背景。
(4)你赞同材料四的哪种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2016-11-18更新 | 615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船王”卢作孚曾经主持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里,他在实验区修筑铁路公路,治理河道河滩,兴建工厂,创办学校,规划城区,绿化环境,建立运动场、报社,开办农村银行,还创建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他甚至在实验区民众俱乐部放幻灯片时,亲自手拿话筒,为峡区百姓讲解屏幕上出现的飞机、轮船、火车等,让乡民了解世界。得益于良好的基础,抗战时期,北碚成为陪都重庆的重要迁建区,大量机构、学校进驻北碚,无数文人、政治家、军人在这里传下佳话。

——摘编自刘重来《被遗忘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19377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卢作孚即向全体职工提出:“国家对外的战争开始了,我们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在厂矿内迁运动中,民生公司的船只担负了90%以上的运输量。整个抗战期间,民生公司运送出川军队共计270.5万,武器弹药等30多万吨。大批学校,文化团体,医院等也由民生公司帮助下内迁大后方。抗战时期民生公司的附属产业和投资业共有7家,重点在采煤、机械、冶炼、纺织、商贸、建筑、金融等项目,为稳定和发展后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卢作孚顺应时势抓住机遇,扩大投资、开发实业,努力实现其“实业救国”的夙愿,被毛泽东赞誉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

——摘编自汪洋《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卢作孚为抗战所做的贡献。
(3)综上,你有何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屯田是由封建政府直接组织农业生产。早在蒙哥当政时期,忽必烈就“屯田唐、邓等州,授之兵牛,敌至则御,敌去则耕”。忽必烈即位后;大力效行汉法,并颁诏天下,“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开始大规模屯田。当时,军队屯田隶属枢密院,百姓屯田即民屯总隶中书省,此外宣檄院管理的屯田为军民合屯。忽必烈前期,由于宋元对峙,屯田沿着凤州、利州、商州、南阳等边境分布,后期西北、京畿地区以及四川地区成为屯田重点,避及东自高丽,西到别失八里(今新疆),北自和林(元朝岭北行省首府),南到江浙的广大地区。屯田使忽必烈时期出现了镇戍之军,军队也从食用牛羊肉转变到种植农作物获取粮食,不再需要从蒙古高原长途补给或就地掠夺。

——摘编自龚书铎《元:铁骑踏出的强悍帝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忽必烈即位后大兴屯田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即位后大兴屯田在军事上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1946年,根据盟军最高统帅的特别宣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成立。原告一方为美、中、英、苏等11个国家的代表,被告一方为日本28名甲级战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基于正义和平的原则,参照国际公法、条约和惯例一系默列条文,审判战犯。美国掌握着东京审判的大权,始终想利用他们对日本单独占领个的特殊位置,贯彻自己的政治意图。随着形势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由最初的扼制变成了后来的扶植,居然没有追究天皇和为日本本侵略提供经济支持的日本垄断财阀的责任。1948年12月24日,在处死了东条英机等战犯之后,美国便宣布释放其他19名甲级战犯,且不再进行审判。1950年3月7日,盟军最高司令部又释放了所有日本国内在押战犯。

——摘编自余先予、何勤华、蔡东丽《东京审判:正义与邪恶之法律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运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审判没有达到应有效果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