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岱生平(部分)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张岱生于浙江绍兴书香门第,少年时天赋过人,工书善对,出口成章,被称为“今之江淹”。
成年后的张岱轻佻狂放,悠游于市井之间,流连于山水之侧,斗鸡走狗,走马观花,期间也写下大量的诗作。
崇祯八年(1635 年),张岱在乡试中因文章格式不符规定(八股文)而落榜;于是撰《跋张子省试牍三则》,讽刺考官不能选拔良才,从此绝意仕途,专心写作。
明亡后,张岱隐居不仕,潜心著述,著有散文集《陶庵梦忆》和纪传体明史著作《石置书》《石匮书后集》等。
康熙四年(1665 年),张岱撰写《自为墓志铭》,体现出保持气节而自持,心态达观却又深深无奈之情。
晚年著《于越三不朽图赞》,从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对明代绍兴府八县一百余人进行了褒扬。康熙十九年(1680 年)年底去世,享年84岁。

——摘编自韩金佑 《张岱年谱》 等

材料二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为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摘编自张岱《自为墓志铭》


结合以上材料,对张岱的人生历程进行阐释,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龢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所感,不惜折节,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这一情形(     
A.促使变法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B.推动了晚清新旧势力的合流
C.扩大了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影响D.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英国格言“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原则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较高D.革命的彻底性
2022-06-05更新 | 327次组卷 | 153卷引用:镇江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高三历史
4 . 日本明治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与政治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1872年公布的《学制令》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口号,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以发展生产为目的对国民实施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近代教育。在学制发布的第二年。小学在校生132万,入学率28%:到1883年,小学在校生323万。入学率超过50%。教育的普及,大在地提高了国民素质。这是日本近代化的基础。由于取消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区别。所有国民获得了教育的机会。在受完初等教育之后。不分身份都可凭才能进入中学、大学,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以东京大学为例,从1878-1885年。贵族学生比例从06%下降到0.2%、士族学生比例从73.9%下降到51.7%,而平民的比例25.5%上升到48.1%。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获利大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整理自朱文富,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的现实意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教育改革对日本社会进步的意义。
2021-05-07更新 | 29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世纪中叶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刚开始的时候,明治政府完全依靠那些支持自己的藩国武装来维持秩序,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政府来说,这无疑是不适当的。因此,明治政府的领袖们开始组建一支脱离地方联系的新式武装力量。新式军队和征兵制完全消除平民和武士之间的区别,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战士了。到1870年的时候,普通民众也被允许拥有姓氏了,同时以前对他们职业和居住地的限制也被取消了。对于很多武士来说,新秩序意味着自己可以从以前的诸多限制中解放出来,但是,很多武士没有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转行从事那些新的职业,同时也没有能够利用自身的收入在新的领域进行发展和投资,急剧没落,对政府极度不满。

——摘编自坂本太郎《日本史》

材料二   在日本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摘编自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武士阶层地位的变化,并概括发生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
6 . 有学者认为“纵观晚清历史,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那种审时度势的能力,容纳各方的明智与气度。所以,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的‘极端’逼迫出来的。”以下属于被上层逼迫出来的有
①“公车上书”   ②同盟会成立   ③保路运动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020-11-15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小说《白鹿原》产生于以追求历史、改写历史为宗旨的新写实历史小说思潮盛行的年代,白鹿原做为皇权制度下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自清末民初以来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都遭到了破坏。对此解读的史观角度是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近代化史观
D.整体史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联官方的说法是: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据此判断
A.两者描述存在矛盾,无法得知真相
B.前者记录为官方资料,可信度更高
C.后者研究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
D.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

9 . 在王安石变法中,“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是一致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王安石《言事书》

材料二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选择治国之术上提出了哪些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王安石“择术”思想与“理财”措施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民族主义者,甘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9年,当大英帝国的地位受到布尔战争(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战争)挑战时,甘地自愿服务组织了一个志愿战地救援队。1906年,面临祖鲁人(南部非洲民族之一)的叛乱,甘地再次组织担架队,服务直到叛乱被平息。1914年,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甘地在伦敦又招募了一支志愿救护车队。甘地之所以这样不遗余力的竭诚奔走,是相信,凭借着这样的付出,能够为印度同胞在帝国中赢得一种完全平等地位。                                                                             

——凯瑟琳·布什《甘地》


     材料二   1930年3月12日,61岁的圣雄甘地率领78名非暴力运动积极分子,从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市徒步到丹迪游行,游行共持续25天,行程达388公里,当甘地长途跋涉到达海边双手捧起一把盐时,英国殖民当局为之震动。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次“盐游行”?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举行正式谈判,并且最终使印度在1947年取得独立。这次游行被称作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一个的重要转折点。                                

——《印度:重演“盐游行”》


     材料三   1942年7月14日,国大党工作委员会通过了由甘地起草的决议。其中说:“迄今发生的种种事件和印度人民的切身经验使国大党确信,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必须立刻结束。这不仅是因为外国的统治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个灾祸,是对被统治人民的继续宰割,而且,以一个被捆绑的印度,也决不能在保卫自己和影响这个正在毁灭人类的战争的结局上起到有效的作用。                                          

——V·T·巴提尔《甘地、尼赫鲁和退出印度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的行动的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述的具体事件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甘地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据材料概括,他认为必须实现这一主张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甘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手段有什么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