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当时的人们,包括社会精英和新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阶层,都把妇女看成仅仅承担家庭职责、相夫教子的角色……当战争爆发后,男人都走上前线,而妇女则承担了后方沉重而繁杂的工作。还有一些女性也走上前线。可以作为证明的是,英国宣传画中有大量展示妇女风貌和精神状态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选举权。”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一战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B.英国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
C.妇女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D.宣传画对社会动员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魏征收的锦、绢当为口赋和算赋的合并。不同的是汉制征收货币,魏制改征实物;汉制以丁为征收单位,曹魏把人头税等货币折成绢、布以后,如果把完整成匹的绢、布,断裂成零碎的片段来折合成人头税,不但计算起来存在着困难,而且碎裂不成整匹的绢、布,也不能再制衣服,这对人力物力来说,都是莫大的浪费,同时也由于东汉末年以来,剥削过重,逃亡者多,户较丁更不容易流动,也就更便于征调,故魏制以户为征收单位,并易其名为户调。户调实施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古代中国,家庭纺织业始终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和手工业是一直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政府编户齐民一部分都被世家豪族分割去了,政府的税源日益减少,封建政权自然更需要加紧对自耕小农的剥削,这样,就会既向他们要大量租谷,又向他们要超额的调绢了。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户调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实行户调改革的背景。
3 .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021-09-06更新 | 5102次组卷 | 28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前期,在沙皇专制的俄国,农奴占人口总数的90%,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人身自由的要求,并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18536月,俄国以“圣地”巴勒斯坦的管辖权问题为借口,派大军入侵土耳其,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战败使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俄国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摘编自张维妮《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

材料二1871年底,明治政府派出使节团奔赴西方考察,历时两年。在此基础上,大久保利通于18745月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提出日本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效仿英国,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要打开局面,“非赖政府官员奖励诱导之力不可”,政府“要参照日本的风土人情,制定发展方略”。他认为农工商“各业需要配套发展”。他还认为鼓励、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方针确立之后,日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活动。

——摘编自姚传德《从官办到民营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针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方针的特点,并分析日、俄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②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三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自觉地、坚定地、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改革。它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进步的时代潮流,加速鲜卑族迈入先进文明经济和文化体系的步伐,并对消除民族隔阂和酝酿培育隋唐时期灿烂的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能成功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牌匾



结合上图回答 :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背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2)两大历史事件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两大事件结果迥然不同,概括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一中,日本明治政府派使者团出访欧美,这一举措给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积极影响。
2020-07-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福清市2017-2018学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从1955年开始到1969年,美国经历了从“扶持南越(吴庭艳)政权”、“特种战争”、“局部战争”的过程,规模越来越大。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二战期间弹药的总和。美国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摘自《越南战争》

材料二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断,并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摘编自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并归纳这场战争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的原因。

2019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陈振龙(1573—1619年),出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福建长乐人,年轻时就跟随家乡商人到吕宋(今菲律宾)谋生。他在旅居吕宋期间,发现一种耐旱、高产、易种、香甜等特点的农作物,这种作物就是从美洲引进到吕宋的甘薯。陈振龙想到家乡人民每日男耕女织,辛苦劳作,却仍不能果腹,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甘薯引种到祖国。他冒险把甘薯种藤带回福建后,先在一块空地上试种,获得小面积高产。继而,陈振龙根据福建山地特点,改进甘薯种植技术,取得在贫瘠山地种植甘薯成功的经验。1594年,福建等地旱情十分严重。巡抚官员金学曾出面支持陈振龙大力推广甘著的种植,八闽大地迅速掀起甘薯种植热潮,这有利于黎民百姓比较顺利渡过灾荒之年。金学曾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种植甘薯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关甘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甘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摘编自刘青泉《侨胞陈振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振龙引进甘薯的背景和在福建种植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振龙、金学曾的个人品格。
2020-02-18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代闽侨传奇”黄乃裳,1849年生于福建闽清。在近代社会剧变的背景下,他大力倡导革除妇女缠足等。1876 年,与友人合作在福州创办第一批新型学校:福音、培元、英华。1897年春,黄乃裳入京参加会试落第,留京不归,参与维新变法运动,协助林旭筹建“闽学会”,自筹资金创办福建近代第一份报纸《福报》。后又主编出版《福州音普通字教科书》,在福州方言区推行普通话:戊戌政变后,避祸返闽。1900 年,黄乃裳确定婆罗洲诗巫(今属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为移民垦殖目的地,先后在福建闽清、古田等地招募大量垦农,移民诗巫,黄乃裳和垦民们“食与共席,睡与同榻,凡平生所未尝之苦楚,无弗尽尝”。1911年武昌首义后,黄乃裳参与领导福州革合党人的起义行动。袁世凯复辟后,他更是积极奔走,反对帝制。黄乃裳一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对其家庭成员产生深刻影响,其三弟黄乃模随邓世昌于甲午海战时以身殉国:

——摘编自《闽清县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乃裳被誉为“一代闽侨传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归纳黄乃裳一生体现的精神品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在充分吸取亚里士多德、洛克等人,尤其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和制衡的理论基础上,汉密尔顿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司法独立的思想。

汉密尔顿分析了确立司法独立的社会政治原因在于防止立法权和行政权的侵犯,更好的保护公民权利,司法独立是保卫联邦宪法和人权自由的前提,是防止立法机关越权的切实保障,也是最高法院履行司法审查和司法解释的需要。汉密尔顿提出维护法独立的核心关键在于保障法官独立性,通过法官任职终身制和工资固定制才能有效的维护法官独立。

汉密尔顿司法独立思想在美国宪政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就产生于汉密尔顿关于“解释法律是法院适当及特别的职责”的论述,最高法院运用宪法审查权有效的维护司法独立的地位,任何人或任何事无法战最高法院的权威,富兰克林总统改组最高法院的计划流产和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印证司法至上的地位。

——王亚军《论汉密尔顿的司法独立思想及对美国宪政史的重要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密尔顿司法独立思想形成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密尔顿司法独立思想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