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1 . 史实:《人权宣言》的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权,主张法治,实行分权。
推论:对提高国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主体地位,推翻主权在君的封建专制统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21-05-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北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学考)历史试题
2 .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其在变法失败后所著的《戊戌政变记》成为史学工作者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学者们通过相关材料的比对发现《戊戌政变记》存在一些不实之处。之前备受质疑的袁世凯的《戊戌日记》则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主要情节被认为是可靠的。这表明
A.《戊戌政变记》不是第一手史料
B.袁世凯比梁启超更具史学规范意识
C.当事人的记录不可用于史学研究
D.史料的客观性受作者身份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方孝孺(1357—1403),明初著名政治家,天资聪颖,自幼受到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对圣贤事迹神往向学。其父方克勤为官以民生为念,恪尽职守,广受好评,其侍父宦游,深受言传身教,方孝孺曾被举荐给朱元璋,未受重用。建文帝即位后,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凡军国大事,都必定征求他的意见。他欲尽复三代之治,把理想变为现实,辅助建文帝省刑、减赋,更定官制,锐意文治,力图改变洪武以来严苛峻急的统治政策。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有谋士特意对朱棣提到“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应允不杀方孝孺。攻下南京后,朱棣召见方孝孺,令其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而被诛,他下令藏方孝孺之文者罪至死。但明中叶以后,方孝孺的文集被一再刊刻传诵。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孝孺被建文帝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方孝孺的改革及遭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初,英国统治阶层内部就外交政策出现分歧: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派主张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抗法西斯的扩张;以张伯伦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德国的扩张性如果被束缚,一旦爆发将有巨大破坏性,主张与其和解。同年5月,张伯伦出任首相后,便把与德国的“和解”作为英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其设想有四点:允许德国合并奥地利、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波兰的但泽市和但泽走廊;允许德国在东欧和东南欧享有优先权,但要实行“门户开放”;同意归还德国原有的殖民地;以上变革必须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同时英国还设置障碍导致英、法、苏三国谈判归于失败;派外交人员与德国进行秘密谈判,意图缓和两国关系。英国的外交政策事与愿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二战于1939年9月爆发,张伯伦于1940年5月被迫下台。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伦政府外交政策的实质及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伯伦政府的外交政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行地区历来贫困落后,又面临着日本侵略者长期残酷的掠夺、封锁和军事进攻,经济受到极度摧残,边区的财政经济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邓小平从太行根据地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财经建设的具体方针政策:在各项生产事业上,实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建设方针;提出厉行节约,实行生产和节约并重的原则;全面实行统筹统支,严格财政纪律,杜绝挪用公款公粮现象;规定一切机关、部队均不得直接向人民筹粮筹款,所需经费由政府供给;经济生产事业上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同时放手让下面自力更生,允许以相当的收益归各生产单位所有;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推广“责任制”,组织军队支援群众生产,建立各种互助合作组织等。

       ——摘编自任敬东《邓小平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在太行根据地实施财经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在太行根据地实施财经建设的影响。
6 . 19世纪初,穆罕默德·阿里在掌握政权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使埃及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这次改革可能会受到下列哪一事件影响
A.欧洲宗教改革B.黑船事件C.工业革命D.克里米亚战争
7 .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19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展了戊戌变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7年底,德、俄强占胶州湾以及旅顺、大连,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民族危机,也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酝酿多年的变法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出自人教版选修一

材料二   1853年,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并进行贸易,因军舰是黑色的同时船上又冒着黑烟,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日本紧锁200多年国门随之被打开,引发了日本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进行一场伟大的改革——明治维新。

——出自人教版选修一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日两国在改革前所面临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2)由于黑船事件引发了日本明治维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的内容。
(3)中日两国改革形式相同,背景相似,但结局大相径庭,请你用一句话归纳出导致中日两国不同结局的原因。
(4)结合中日两国改革一成一败的史实谈谈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8 .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通过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付出沉重代价。商鞅被车裂,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改革措施不当,不得民心
B.改革时机不成熟,用人不当
C.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D.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触动旧势力利益,遭到他们反对
9 .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说法不一,多数人对其持肯定态度
A.历史人物评价很难有定论B.年代愈久远,评价越客观
C.主观认识影响到对史实的客观评价D.多数人意见更能反映客观事实
10 . 如图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周”字的部分拓片,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西周时汉字形成完整体系B.西周推行井田制
C.西周建立了贵族等级制度D.周人擅长于农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