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塨( 1659-1733年),直隶(今河北)蠡县人,清初哲学家、教育家,李塨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人世间追求功利,就犹如打猎想得禽兽,作战想打胜仗,种田想获丰收一样,是正当的行为、合理的理想。他认为必须冲破理学隔绝事物而寂守虚静和只求顿悟而体认心性的不正学风的束缚,以实学、实用的新观念改革旧教育。在李塨看来,教育对象应该包括士农工商各方面的人,无论何人,只要对社会有用,就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李塨设计的教学内容里,除“六艺”外,还有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学科,如天文、历象、农政、兵法、方域、医道,等等。他主张打破因袭,重视创造,甚至鼓吹可以参照西洋诸法,改造古代文化,李塨反对静坐读书、冥思虚论的教学方法,主张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读书与习行结合。在读书和习行两者之中,李塨更重视习行,强调一定要把读书思考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摘编自阎国华《试论李塨实学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塨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塨教育思想出现的原因。
2023-01-0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唐朝时期唐太宗以其独特的治国之道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安置内附的东突厥。……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的自然同化之策。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

——摘编自梁华《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看唐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  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隋“弃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在此期间,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

——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温彦博提出的建议。据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安置东突厥的措施。
(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策略的实践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3 . 【古典园林与文化解读】

材料一


——摘编自冯纪忠《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汉代在自然山林的基础上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明代及清代初期,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全盛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园林——多为皇家园林,着重体现帝王风格与富贵的特色;江南型园林——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岭南型园林——融合中西方造林手法,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中国古典园林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效果。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对东南亚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尹传霞、周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以及对世界园林进程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第四阶段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
2022-06-0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等校2022届等高三下学期名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尹达(1906-1983年),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青年时代就读于河南大学,大革命失败后,尹达心忧国家命运,立志以考古研究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规律。20世纪30年代,他主持了龙山文化等遗址的发掘工作。抗战爆发后,他悲愤地留下字条:我爱好考古······但我更爱世代所居住的故乡,我不能够坐视不救!毅然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工作期间,尹达从考古学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写成《中国原始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他肩负史学、考古学学术组织与学科建设重任,为探索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演变规律,进行着长时间的理论思考。20世纪70年代末,他创建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阵地,对中国史学发展进行系统探索,为《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出版奠定基础。

——摘编自谢保成《尹达先生之路:“从考古到史学研究”》


(1)概括尹达史学研究的特点。
(2)简析尹达的人生经历所体现的精神价值。
2022-04-21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解放前夕的北平全市有保长338人,甲长9955人。194947日,保甲制度彻底废除,新的街乡人民政府成立,村政权随之建立。5月份,北平城乡基层政权全部建立起来。19498月,京郊472个村建立了农会,109个村建立了农筹会。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乡村农民大会,农民代表会及其选出的农民协会委员会,区、县、省各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农民协会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北京市先后于195134月和78月在郊区270个行政村召开了村人民代表大会,完成了人民政府的民主选举工作。到1955年京郊312个乡,均已建立党的组织。1956年共有党员10764人,占农业人口的2%。

——摘编自田涛等《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市乡村治理的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市乡村治理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京市乡村治理改革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叶适(1150年—1223年),南宋浙江永嘉(今温州)人,人称水心先生,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青年时期常向永嘉一带知识渊博的学者请教。曾任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江淮制置使等职,试郡治民,办事务实。面对南宋积弱苟安、畏战无勇,叶适提出以改革求恢复的主张。经济上,主张“百物流通”,反对“崇本抑末”。思想学术上,叶适把万物归结为“气”,万物的变化“起于二气之争”,提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叶适注重事功,提出功利与义理统一的伦理思想,认为应“以义和利,不以义抑利”,“有欲不能不争”。这种事功主义的道德观,对当时理学禁欲主义是一个有力的批判。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晚清谭嗣同等人都赞誉永嘉之学能“经世致用”。

——摘编自张义德《叶适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嘉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适的思想主张,分析其学说的历史影响。
2021-09-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在英国的主导下,流亡伦敦的欧洲八国教育部长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战时与战后教育文化重建问题。1944年,美国提议建立一个联合国体系内的教育文化组织。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成立。其《组织法》强调文化之广泛传播以及为争取正义、自由与和平对人类进行之教育为维护人类尊严不可缺少之举措,接受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加入,坚持一国一票的平等决策方式,具体运行机制则吸收了美、法两国草案,并将美国重视的新型无线电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列入其职能领域,美国也对该组织成为美国安全项目以及外交政策更广泛目标中的一个力量抱有相当期待。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识形态功能弱化,逐渐回归于纯技术援助功能,成为开放程度最高的几个国际组织之一。

——摘编自刘铁娃《解释美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影响力的演变》


(1)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的背景。
(2)简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用。
2022-04-22更新 | 22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正义需要仔细辨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93年,西班牙神学家维多利亚明确提出了反对否认异教徒在自然法上的一切权利并将其单独视为征服对象的观点。据此,他斥责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行为是掠夺行为。维多利亚还认为,自然法认可所有人的沟通和交流的权利,如果印第安人对这种权利加以否认或进行阻碍的话,或者,如果印第安人否认自己有接纳基督教传教士的义务的话、那么这些行为便构成了对其进行战争的正当理由。

材料二   下面图一:193955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海军航空兵对重庆实施轰炸(炫耀战果)。日本陆海军曾多次对重庆等其他不设防城市进行大规模空袭,造成大量平民死亡。

下面图二:日本政府招募少年飞行兵的广告。画面背景是1942年,美军杜立特飞行队在对东京实施首次轰炸时,轰炸机扫射中曾经杀害过儿童。


根据当时国际法,在明确知道目标为学童和平民的情况下仍然实施射击的话,那么学童的死亡便不能被视为附带损失,反而甚至可以以故意无区别攻击构成战争罪为由追究相关行为人的责任。

——上述材料摘编自加藤信行、植木俊哉等编著《图解国际法》


(1)概括材料一中维多利亚的观点并予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提炼当时国际法关于战争罪的定义,并据此分别评判日本战争宣传。
9 . “落后就要挨打”是学习鸦片战争等历史时人们常用常见的一种观点,但其本身就存在争议,并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下呈现复杂多样的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这种思想在欧美被发展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并被看作为帝国主义战争辩护的工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严复不满于斯宾塞、赫胥黎:“任天为治”的主张,在《天演论》中将之改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借“优胜劣败”的生物演化规律,唤起国人“与天争胜”,救亡图存。

——摘编自陈伟《西方政治思想史(下册)》、沈福伟《中国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进化论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阐述原因。
(2)综合上述,简述“中国式现代化”对你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费逵(1886-1941),中华书局创始人。他早年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投身教育和编辑出版业。1912年1月1日,他创办中华书局,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新生的民主共和国的需要,以“提振国家”“兴我中华”。他说:“我们的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伟大·····此项工业为以知识供给人民,是为近世社会一种需要。”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先是使用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后改用白话文。本着“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中华书局除出版教科书外,还出版杂志、编纂辞典、整理古籍等,比如创办《中华教育界》《中华实业界》等杂志,整理出版《四部备要》,影印《古今图书集成》,编纂《大中华辞典》《辞海》等,深受学人和民众欢迎。

——摘编自谢俊美《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三题》


(1)概述陆费逵的出版思想。
(2)简析陆费逵在出版行业能够取得成就的社会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