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0 道试题
1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
2023-10-05更新 | 737次组卷 | 95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学者罗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B.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是引发一战的重要因素
C.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D.德俄两国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2023-05-28更新 | 350次组卷 | 49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C.农民可以通过高额赎金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
2022-12-13更新 | 184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5-2016学年陕西黄陵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英国格言“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原则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较高D.革命的彻底性
2022-06-05更新 | 327次组卷 | 153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农业的长期落后不仅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圆和政局的稳定,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大规模建立国营农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以保证国家和居民对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赫鲁晓夫在缩小农业部的职能范围,将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权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同时,还改革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加强对集体农庄和庄员以及职工的经济刺激和物质鼓励。赫鲁晓夫的不少改革措施,推动了苏联农业的发展,并在以后的经济改革中一直被其后继者保留和沿用。

——摘编自金泉源《赫鲁晓夫的农业体制改革》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政府多采取行政命令管理农民,但这些命令大多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致使农业合作化运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53年,南共中央颁布决议,规定农民“可以完全自愿地加入和退出合作社”,“在合作社形式上予以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多的自由”,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农村中的合作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在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

个体农民之间进行的。既有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之间的低水平合作,如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等,而农民按合同向经济组织出售农畜产品;也有高水平的合作,表现为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进行的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某项经济活动方面的合作。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体制,尽管对某些消极因素未能及时纠正,但确实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李仁峰《南斯拉夫农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苏联相比,南斯拉夫农业改革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 .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认错的妖魔;康有为等维新派则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20世纪初,排孔非儒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最终孔子这一偶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彻底打倒。近代孔子形象多变说明
A.孔子成为各派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B.各种形象都是对孔子的客观认识
C.儒家思想成为近代社会进步的障碍D.近代各派对孔子的认识日益深入
2022-02-25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如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A.《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B.研究者立场影响了对王安石的评价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
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对“开阡陌”的记载比较有影响力的两种观点。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东汉)班固、(唐)杜佑、(唐)白居易等“开”为“开置”,“阡陌”为田间的道路,持此论者普遍认为商鞅变法创立了阡陌
(西汉)司马迁、(南宋)朱熹等“开”为“开辟”",有破坏划削之意,“阡陌”代指夏商西周的井田制度,持此论者多认为“开阡陌”是由于当时道路沟洫占地太多,必须划削为耕地

——整理自徐喜辰《“开阡陌”辨析》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开阡陌”的认识。(要求:赞成材料中的解释或另有解释均可,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98年,湖南官、绅、商各界合办了类似西方警察局的机构保卫局。保卫局设议事绅商十人,一切章程均由绅商议定,交省政府批准后交付保卫局执行。戊戌政变后,湖南的各项改革措施皆废,只有保卫局得以保留。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保卫局的创办标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确立
B.保卫局的设立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保卫局是清政府局部试行地方自治的成果
D.创办保卫局标志中国开始探索制度近代化
2021-10-15更新 | 830次组卷 | 19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宋代的王安石认为“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他主持重注了《诗》《书》《周礼》,合称《三经新义》,并作为学校法定教材颁行全国。此举意在
A.营造变法的舆论环境B.改革官学的课程设置
C.修正儒学的学理缺陷D.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