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 道试题
1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
2023-10-05更新 | 737次组卷 | 95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如图是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这显示了(     

                         1500-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
A.经济集团化消解了各国矛盾B.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
C.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D.世界大战越来越不可能发生
2023-03-18更新 | 282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津巴布韦的一处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后来,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珠子、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

——摘编自姜锐明《马绍纳人的津巴布韦》

材料二     古典文明时期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农业、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它们对玛雅社会的发展,对玛雅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

——摘编自胡春洞《谈玛雅文明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4 . 印度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和平手段争取自治;埃及人民以游行、罢工、罢市、街垒战斗的方式争取国家独立;埃塞俄比亚通过游击战击败意大利,恢复国家独立。这反映出(     
A.西方殖民扩张性质变化B.各国反殖斗争受国际环境影响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亚非拉反殖民斗争具有多样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马克思认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繁荣民族的较高文明征服。”以下符合这一历史规律的事件是(     
A.魏国李悝的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秦统一东方六国D.司马炎代魏称帝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戊戌变法期间,李鸿章在信中称:“朝廷锐意振兴,讲求变法,今日明昭多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怂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惫者,岂有任事之才,不过敷衍门面而已。”据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先后发布的诏令就有184条之多,这些措施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这些反映出维新派进行的此次变法(     
A.触犯到守旧派的利益B.未能促进国人的觉醒
C.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D.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孔子是先秦时期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下列言论中属于孔子的有(     
①“克己复礼”   ②“隆礼重法”   ③“兼爱尚贤”   ④“有教无类”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8 . 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加强了地方统治
C.瓦解了宗法制度D.扩大了统治区域
2022-07-20更新 | 2578次组卷 | 33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四中学2022-2023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公元前356年进行的商鞅变法因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且行之有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君主专制B.维护井田制度
C.宣传儒家思想D.实现富国强兵
2022-07-04更新 | 1916次组卷 | 1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农业的长期落后不仅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圆和政局的稳定,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大规模建立国营农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以保证国家和居民对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赫鲁晓夫在缩小农业部的职能范围,将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权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同时,还改革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加强对集体农庄和庄员以及职工的经济刺激和物质鼓励。赫鲁晓夫的不少改革措施,推动了苏联农业的发展,并在以后的经济改革中一直被其后继者保留和沿用。

——摘编自金泉源《赫鲁晓夫的农业体制改革》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政府多采取行政命令管理农民,但这些命令大多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致使农业合作化运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53年,南共中央颁布决议,规定农民“可以完全自愿地加入和退出合作社”,“在合作社形式上予以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多的自由”,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农村中的合作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在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

个体农民之间进行的。既有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之间的低水平合作,如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等,而农民按合同向经济组织出售农畜产品;也有高水平的合作,表现为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进行的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某项经济活动方面的合作。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体制,尽管对某些消极因素未能及时纠正,但确实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李仁峰《南斯拉夫农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苏联相比,南斯拉夫农业改革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