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当时的奴隶欠奴隶主的钱,在他们家的门口都立一个牌子,写上欠多少钱,叫做“记债牌”。梭伦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将这些“记债牌”拔掉,这一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B.鼓励发展工商业
C.发放津贴补助D.建立陪审法庭
3 . 1866年,日本的江户、大阪等城市出现了“米骚动”,这说明日本
A.幕府统治的基础开始动摇B.武装倒幕运动揭开了序幕
C.幕府统治遭到了人民反对,危机四伏D.封建社会的农民缺乏法律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