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认为学西方,必须首先学西学,批判旧学,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为此,他们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严复指出八股文有“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三大祸害,只能“长人虚骄,昏人神智”。维新派提倡发展现代西式学校制度,全国各村、镇都应设立小学与初中;高中以上的学校则应设于县城、省城等任何条件容许的地方;在北京应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他们认为要对国民传授西方的生产科学技术,通过全民教育培养国民的崇尚实践、探究事理、讲究创新、反对守旧的科学精神。虽然戊戌变法只运作了一百多天,但它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启蒙的窗子。变法失败后,“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持续发展,致使清政府于1905年颁发谕旨:“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范敏华、孙锡平《戊戌变法与教育制度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主张。
2022-06-06更新 | 227次组卷 | 3卷引用:第26讲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1917年开始在北大实行改革,他的改革对五四运动来说有着与《新青年》的创办同等重要的意义。北大源自康梁创办的“强学会",直到18985月才以“京师大学堂”之名成立,所有学生均从上等官员或已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中录取。学生把大学看作是官场晋爵的跳板,而不是做学问的场所,对于大半由官僚而变成的教授,评论的标准不是教学和学问,而是官阶。蔡在19171月的就职演讲中指出,学生来到大学的目的是寻求学问而不是为了发财或做官。他宣布治校的三点方针。第一,学校是学术机构,研究并不仅仅意味着引入西方文明,也包括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不仅是保存“国粹”,而且要以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第二,学生不应把大学视为旧的科举制度的替代,也不应忽视自身专业之外的课程。第三,大学应维护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在此基础上,学校招聘了观点不同的教授,整个学校基本上是由教授而不是行政人员或官员管理。

——据周策纵著《五四运动一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前北大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北大改革为五四运动做了哪些准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现代意义。
2022-06-06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4选修内容-2022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镇远,1914年毕业于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他是继詹天佑之后的铁路巨擘,曾担任杭江、浙赣、湘桂、滇缅、粤汉铁路局局长兼总工程师,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东起浙江杭州,西至云南边陲,他主持修筑的多条铁路都称为抗日战争时期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大动脉。

1939年,杜镇远到任滇缅铁路,他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沿线勘测设计和工程进展情况。杜镇远对铁路选线极为重视,他曾告诫同仁:“铁路事业,工程浩大,动辄需费数千万或数万万对于路线之选择,自非十分慎重不可盖一线选择错误。……所以于踏勘及测量时,须多选择比较线以资比较。凡我工程人员,须各注意及此。”在滇缅铁路西段,杜镇远带领勘测人员对铁路路线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当地人烟稀少,荒凉贫苦,他们白天翻山越岭,晚上寄宿在破屋茅棚。经过整整51天的艰难跋涉,杜镇远和他的同事选定了一条较优的路线,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施工的困难。但是随着日本军队对各港口的控制不断加强,从国外进口的钢轨、钢材无法运进施工前线。1942年,又因日军占领缅甸,攻陷滇西,滇缅铁路最终未能完工,30万人三年的血汗付诸东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镇远修筑滇缅铁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杜镇远的优秀品质。
2022-06-06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23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干知识+重难点综合性学案(通史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清赋税普遍征银,百姓所缴的银子由于纳税量不太多,大多以小块的碎银为主,各州县衙府汇总上缴国库时,要将碎银熔炼成大块,在碎银熔炼过程中发生损耗。州县官吏要求百姓补足这部分火耗,于是在应缴税银之外,纳税人还要多缴一些。

火耗最早出现在明朝,清朝初建时曾宣布禁止征收火耗。康熙年间,朝廷曾多次派以清廉著称的大臣到各地禁革重耗,但结果是革火耗而火耗愈盛。最后皇帝也只得默许。按照碎银熔炼损耗规律,一般损耗率在1%-2%左右。然而州县官吏实际征收的却比这个损耗率要大得多,到康熙后期各省征收火耗一般达到三四钱,最高达到七八钱。针对火耗盛行的原因,雍正实施了火耗归公的制度。即由各省督抚将全省各州县的耗美提解集中,由督抚统一支配。一部分用于官员本俸不足的津贴,因其有助于养威廉耻,故名养廉银;其余部分用作各级地方政府日常开支和弥补地方财政亏空。火耗归公的改革在雍正朝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乾隆即位后在坚定推行该政策的基础上,将地方火耗收入全盘置于中央的严密监督之下。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中央权力的全面介入不仅未能巩固火耗归公的成果,反而使火耗之弊愈发难以控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雍正时“火耗归公”新政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火耗”之弊难以解决的原因。
2022-06-03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4选修内容-2022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前期的职役制度是差役制,即根据登记在册的户等和职役轻重等级摊派。这种制度是官府对民间劳动力的无偿征用,最终造成农户的大量破产,威胁到基层社会的稳定。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进行改革,熙宁四年(1071)十月,宋廷彻底废除了差役法,实行募役法,即过去由乡户承担的义务性职役改为有偿雇募,官府每年向民间招募愿意应役的百姓,付给他们与职役负担相应的雇钱。募役所用花费由全体百姓承担,在差役制度下免役的官户、坊郭户等也要缴纳助役钱承担部分职役负担。官府每年根据户等向乡村和坊郭户征收一定数额的役钱,在役钱开支的基础上多收20%宽剩钱,用于水利建设、吏禄开支等。同时,募役制度给了地方行政官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以及经手大量财物的机会。

——摘编自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职役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安石推行的职役制度改革。
2022-06-03更新 | 662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卷(新教材新高考)
6 . 春秋时期,狩猎活动频繁。《诗经》《左传》等文献中记载了很多狩猎活动。在西周-东周的沣西遗址中,有的发掘点发现狩猎工具竟占农业工具一半以上。以上信息可说明
A.文献价值取决于考古发掘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具价值
C.文献与考古发掘相互印证D.考古发现可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2022-06-03更新 | 15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汇编—专题15史学研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开始,就有一批仁人志士追求汉字简化,甚至期望实现拼音化,在他们看来,是繁杂的汉字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自1956年由国务院颁布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总表》对汉字的简化方式大致有简化原字、简化偏旁、废除今字保留古字、合并同音字等四种。据统计,原有的繁体字平均每字16画,经过简化之后,平均每字降到10.3画,减少了35%的笔画。在7000个常用字中,有简化字2235个。简化字约占现代汉语用字的三分之一。《汉字简化总表》的积极作用在于大大地简化了笔画,减少了用字,便于识字,提高了书写速度。实施简化,有利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汉字简化总表》的制定者的主导思想仅仅是把汉字看作是记录符号,追求把每个字的笔画限制在10画以内,所以简化笔画往往顾此失彼。

——摘编自杨新生《汉字简化的回溯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汉字简化”方案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字简化”方案。
2022-06-03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4选修内容-2022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纪念日,美国国防部发表电子宣传册《欧洲胜利日:庆祝与思考的时刻》,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德国与苏联入侵波兰之时”,而在1939年10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在上议院演讲中称“必须明白:德国与苏联在波兰的行为有所不同……苏联政府推进的边界,大体正是凡尔赛会议后寇松爵士提倡的边界”。这表明
A.美英在对苏政策方面存在分歧B.政治目的影响对国际争端的评判
C.美国否认苏联对于二战的贡献D.英国纵容苏联以维护凡尔赛体系
9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也在德国畅销。据此可知
A.军国主义思想控制社会舆论B.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C.文化界对战争爆发负有责任D.人们对局势发展持负面态度
2022-06-01更新 | 1339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汇编—专题14选修内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帝从自己的见闻与立场出发,以异于当时士大夫的标准,构建出明朝君臣两类截然不同的政治形象:开创者的英名和末世君臣的无能与自私。康熙对明太祖褒扬有加,六次南巡中有五次亲奠其陵,并作祭文:“维帝天锡勇智,奋起布衣,统一寰区……鸿谟伟烈,前代莫伦。”且毫不讳言,以其所创制度为自己施政的重要蓝本。相形之下,康熙眼中的明末诸帝则完全是另外一副形象,怠惰、奢靡、庸懦是他们共同的特征。明朝君主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形象清晰地显示出康熙在评论明朝政治得失时所采用的颂扬与批判的双重话语。将其置于清初这一特殊的政治环境中考虑,我们不难体会到它所包含的意蕴。推崇明初诸帝,既是康熙尊重汉人礼仪秩序的最好表达,也是在向汉人宣示大清是继明朝之后的唯一正统;而对明末皇帝的批判则无异于向汉人指明明朝的亡国是咎由自取的结果。康熙这一评价及其意图对有清一代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实为明清易代中至为重要的环节。

——摘编自刘志刚《康熙帝对明朝君臣的评论及其政治影响》


(1)据材料,指出康熙帝对明太祖和明末诸帝的评价有何不同,分析康熙帝做此评价的意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2-05-27更新 | 31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汇编—专题04明清社会转型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