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王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命秦王李世民统兵作战,先后击败陇西的李轨和薛举父子、击退并州的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河北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郑王王世充,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及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既平京城,约法为十二条。惟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余并蠲除之。及受禅,诏纳言刘文静与当朝通识之士,因开皇律令而损益之,尽削大业所用烦峻之法。武德二年初定租庸调法: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承认唐初百姓“凋敝之余,饥寒重切”,规定“非有别敕,不得辄差科徭役”。武德七年,重新颁布均田令和赋役令,使农民在战争期间从地主手里夺得的土地得到肯定,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流亡的农民复归版籍。唐高祖时期,国家逐步统一,典章制度日臻完备。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高祖李渊采取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高祖李渊采取这些改革措施的意义。
2024-03-0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润,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1852年2月12日傍晚,15岁的徐润踏上吴淞口岸,推开了宝顺洋行的大门。初入洋行,他黎明即起习字数百,还向洋人学习算术和丝茶生意的诀窍。1861年,徐润步伯父后尘升为宝顺洋行的总办,他凭借买办的丰厚收入和生意网络,开办了多家商号,从包办洋行丝、茶、棉生意中赚取差价,并将保险引入航运业,开中国近代保险业之先河。他是一个奇迹,他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商、最大的房地产商、最早的股份制企业创始人;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机器印刷厂,他还参与创建与经营了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的大型煤矿……从懵懂少年到富甲一方;从“洋人的奴隶”到独立商人;从买办到民族资本家——徐润用16年时间,完成了梦幻般的华丽转身。

——摘编自陈国庆《徐润:从买办到民族资本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润能实现“梦幻般的华丽转身”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徐润从事的经济活动。
2024-03-03更新 | 2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剑翘,安徽桐城人,幼时受过私塾先生传授,后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1925年,其父施从滨在北洋军阀混战中被直系军阀孙传芳枭首示众,年仅20岁的施剑翘立志为父报仇,于1935年刺杀孙传芳后被捕入狱。此案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同情,先后经历三次审判,最终由国民政府发布政府公告,将施剑翘特赦释放。出狱后,施剑翘积极投身抗战工作,在四川发起献机运动,筹款购买飞机支援抗战。抗战胜利后,她在苏州创办从云小学,免费招收贫苦儿童入学,同时为中共地下活动做掩护工作。解放战争中,施剑翘送两个儿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国后,又将她倾尽心力创办的从云小学无偿地捐献给国家。1957年,施剑翘当选北京市政协特邀委员。197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

——摘编自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剑翘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时代背景与人生选择之间关系的认识。
2024-02-0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阳(太原)——北齐别都,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在太原王家峰发掘的北齐武平二年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是目前已发现的北朝晚期砖构壁画墓中惟一完好的一座,对了解当时墓室壁画绘制的技法和绘画艺术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基中出土了300余平方米彩绘壁画,包括基道两侧的仪仗出行队列,基室四壁的墓主人家居宴饮、出行备马备车场面,以及天象神兽等内容。壁画在艺术创作的技法上深受中原画论影响,壁画中人物的服饰样式、形制多有汉晋之风留存。基花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壁画中有一些高鼻梁、深眼窝的仆吏和带有异域风情的精致福袍,侍女的间色裙以及备马图的马鞍布帛上均可见典型的萨珊波斯风格图案的联珠纹样,基室残存的一枚嵌宝石戒指为西方传入之物。基道两侧点缀着具有浓厚佛教意味的宝相莲花和云气纹饰,蕴涵着基主死后世界的四时顺畅、环境和谐之意。

——摘编自常晓君等《北齐徐显秀基宣壁画中装饰图像跨文化叙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显秀蕴室壁画所包含的文明类型并说明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显秀墓室壁画的史学与艺术价值。
2024-02-0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和德国军队于1944102日至21日在德国亚琛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一场战役,即亚琛战役。此时,亚琛这座城市已经被纳入德国西部边境的主要防御网络——齐格霏防线内;盟军希望能够迅速占领它,并将其推进至鲁尔盆地中的鲁尔工业区。尽管亚琛的大部分平民在战役开始前就已经被疏散,但该市的大部分地区被摧毁,战役双方都遭受了重大损失。此战中美军伤亡5000多人,德军的伤亡人数与美军大体相同,另有5600多人向美军投降。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所经历的大规模城市攻坚战役之一、也是盟军在德国领土上占领的第一座城市。这场战斗以德国守军投降而告终,此战役前不久,德军统帅部还沉浸在一片乐观的氛围中。

——摘编自熊武一、周家法等主编《军事大辞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琛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琛战役的重要意义。
2024-02-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钧,字德衡,三国时魏国人,中国古代科学家。马钧为博士时,生活贫困,改进了旧式织绫机,使其可以随心所欲地织出各种奇妙的花纹;为给事中时,常侍高堂隆和骁骑将军秦朗认为指南车不曾存在,马钧却认为“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并制成了指南车。马钧住在京师,城里有地可以种植菜蔬,但无水灌溉,于是他就改进了翻车。马钧见诸葛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他曾经试验用一个车轮挂上几十块砖头瓦块,可以将弩抛射到几百步远的地方去。傅玄评价其说,古代的公输般、墨翟、近代汉朝的张衡都不及马钧,“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但马钧“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实在可惜。

——摘编自裴松之《三国志·杜夔传》注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钧成为发明家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钧“巧无益于世”的原因。
2024-02-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成立西德政府、发行 B记马克,而苏联也联手东欧国家,以成立东德政府、发行 D记马克。时任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总结道:“它(外长会议)不能满足被设立的目的了。”这一现象(     
A.实际上是美苏争夺利益的产物B.推动了德国被分区占领
C.表明德国政治民主化已经实现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2024-01-31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就一直维持着一个以编户齐民为基本单位的市场经济。人们可以自由占取土地,但只能占取本户现有劳动力可能耕种的面积,也因为地多人少,无地之民可以占领荒地耕种,无须以其他方式出卖其劳动力,所以此时绝大多数的农户都是自耕农,所据有的耕地面积也是相对平均。然而这种平均分配的状况不会维持太久。一旦荒地被占取尽净,土地又恢复为稀有生产要素,企图扩充农场之人只能从他人手中购入土地,于是分化过程便开始了。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战乱和改朝换代,都会出现大量荒地,供人自由开垦,便形成一次地权的再分配,也就是农村分化的新起点。对于农村中的分化过程,有些人曾经强烈地表示不满,主张实行限田政策,但是在大部分时间政府都不曾认真实行平均地权的办法,一切听其自然。

——摘编自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土地分配》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社会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地矛盾逐渐凸显。一方面,地主们占有大量的未开发土地(拥地自重),而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为没有土地而破产。因此日本政府决定实施土地改革,地主的土地都被分给自耕农,此后的农田买卖都有新立法的限制,农村中土地投资的大门从此被关闭……由于土地政策的挑战,农村中富有企业精神的人士被迫转移到城市的工商业中去,这些原来的地主摇身一变而为成功的城市新兴工业的企业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十来年表现的成果几乎全部导源于农民工作积极性之提高。换言之,全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大幅升高。

——摘编自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土地分配》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土地现象。并概括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战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024-01-1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届高三12月双百金科大联考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崔寔,东汉时期政论家、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有学术传统修养。他身经东汉乱世,置身政局,对于政事颇有体会和认识。面对当时的动荡政局,崔寔认为“凡汉所以能制胡者,徒擅铠弩之利也”,因此政府应重新确立过去的规章制度,这是治边的基础。他明确提出“无赏罚之君而欲世之治,是犹不蓄梳枇,而欲发之治”,这与王符的执法务严、隆赏重罚的理念不谋而合。崔寔深刻洞察当时的社会状况,认为当时富者食席丰足有余,而财势日盛,贫者困促,而生计岁益窘迫。对此他提出了“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宽地,此亦开草辟土振人之术也”的解决之道。然而,崔寔并非身处权力中心,其思想难以为政府采纳。

——摘编自彭琳《崔寔<政论>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崔寔治边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治边思想产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崔寔的治边思想。
2024-01-1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学者认为不改革文字,文字上只能由“已经取得特殊权利的人来领导文盲大众”,并且一些东欧友人也迫切希望改革汉字以便于语言翻译工作。在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字改革理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改革文字的紧迫性,于是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等文字学术研究团体应运而生。1950年6月,在认真研习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后,毛泽东提出了汉字简化“不能脱离现实,隔断历史”的指示。1951年下半年,经过征询各方意见后,毛泽东认可了文字改革者共同提出的汉字拼音化主张,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形式应该是民族的,字母和方案要根据现有汉字来制定”,“鉴于汉字书写困难”,“必须加以整理简化”。

——摘编自崔明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启动文字改革的动因及决策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特点,并指出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意义。
2024-01-10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