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学者连横(18781936年),号雅堂,祖籍福建省漳州,生于台湾省台南。1918年撰成台湾第一部地方通史著作《台湾通史》,强调:“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他在该书自序中写道: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然则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顾修史固难,修台之史更难,以今日而修之尤难。何也?断简残编,搜罗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参,则征文难。老成凋谢,莫可谘询,巷议街谈,事多不实,则考献难。重以改隶之际,兵马倥偬,档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则欲取金匮石室之书,以成风雨名山之业,而有所不可。然及今为之,尚非甚难,若再经十年二十年而后修之,则真有难为者。是台湾三百年来之史,将无以昭示后人,又岂非今日我辈之罪乎?

《台湾通史》为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纵横上下,巨细靡遗,而台湾文献于是乎在。……追怀先德,眷顾前途,若涉深渊,弥自儆惕,乌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此则不佞之帜也。


(1)根据材料,概括连横编撰《台湾通史》中遇到的困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连横编撰《台湾通史》的意义。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谈临终前,执其子迁之手而泣曰:“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巨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这启发司马迁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并渗入《史记》的写作中。《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编写体例,成为两千年来史书的主要体例。《史记》取材丰富,司马迁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资料,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收藏的古文书传;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从见闻和交游中得来的材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材料,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不仅增加了史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司马迁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他认为传说中的“三皇”不可信,本纪便不收;有可疑的地方,则存其疑,不能断定的,则诸说并存。因而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史学思想方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司马迁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材料   张弼士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张裕葡萄酒创始人。1903年,他在“振兴商务十二条”中提出“兴垦”主张:“今天下穷苦极矣,不兴商务,天下之民几无生路。兴商务,不兴农务,则根本已失”“今夫地利之大有二,曰山,曰水。山利之大者亦有二,曰开矿,曰种植”“今欲富国,窃愿于种植加之意焉。山地之所宜不一,利之尤莫如树果,如南方之橘、柑,北之葡萄、苹果之属。种植繁兴,盘根深固,土膏流润”。他要求官府对民间“荒弃之地”重新登记,“无论开矿、种植,悉由商人凑集公司,实力举办”。张弼士的《条议》引起了清廷关注,1904年,光绪命张弼士督办闽广农工路矿事,将其“兴垦”观付诸实践。

——摘编自刘正刚《清末民初南洋侨领张弼士“兴垦”观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弼士“兴垦”观形成的因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弼士“兴垦”观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为儒、佛、道大融合时期,书籍需求激增,但雕版印刷尚未大行,众多书籍全凭手抄。书法首次被纳入科举“明字”一科,掀起“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热潮。最高学府国子监也将书学列为专科,制定书学学制:先掌握标准经文的标准字体,然后熟悉造字原理、字的本义、引中义等,最后进一步扩大文字学方面的知识。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都曾在弘文馆为官任教书法,极具权威,“十数年间,海内风从矣。”唐代科举中的书以“楷法道美”为评判标准,造就了唐代空前绝后的楷书大观,宋人对此评价:“唐以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犹有晋宋余风。今间有唐人遗迹,虽非知名人,亦往往可观。”

——摘编自刘亚梅《试论唐代的书法教育及其影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书学教育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书学教育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准,清末任广东水师提督。光绪末,李准巡视南海,发现日本侵占东沙岛,李准据理力争,迫使日本将该岛交还中国。有鉴于“中国向不以领海为重,故于海面之岛屿,数千年来并无海图、任外人之侵占而不知也”,宣统元年,李准率舰再度查勘南海,探明岛屿15座,“勒石命名,挂黄龙之国旗焉。此地从此即为中国之领土矣”。他还对西沙、东沙、南沙群岛进行测量考察,且“绘之成图,呈于海陆军部及军机处存案”。在这份海图基础上,1912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边界海岸及面积区划图》中已绘出了较准确的南海疆界线。回粤后,李准编著了《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并奏请朝廷开发西沙、南沙。宣统三年,清廷把西沙、南沙群岛划归崖县管辖。身为清廷要员,李准镇压了黄花岗起义等多次革命党起义,故深为革命党人所恨,屡遭刺杀。辛亥革命后,李准宣布反正,使广东得以兵不血刃而宣告独立。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法国侵占南海多座岛屿,已赋闲在家的李准在报上发表当年视察南海岛屿的相关文献,力证主权。新中国成立后,外交部也曾引用其著作,重中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至今西沙群岛仍有一个小岛以李准的名字命名。

——摘编自陈天锡《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准一生主要活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准进行简要评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及结果。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结合材料三所及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