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1847年中进士,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身上有着强烈的家国之忧。1858年,他上折言洋务,主张“通夷情,加强筹划海防,筹建水师”,未得到咸丰帝重视。1875年,再次将关于洋务的主张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认为西方器物是末技,只有学习西方政治和经济,发展工商业才是出路。1876年,郭嵩焘作为首任驻外公使赴英国伦教,将沿途见闻写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同年出于保护华侨利益考虑,他建议在新加坡、横滨,旧金山等地设立领事馆得到清廷采纳。他在欧洲期间积极考察西方文明,盛赞西方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该研究学习,这些言行遭国内顽固势力的谩骂攻击,郭嵩煮于1879年黯然回国,称病回籍,结束了处处受挫的仕宦生涯。他一生著述颜丰,其中《郭嵩焘日记》(1855-1891)涉及当时内政外交,社会状况和学术艺文等

——摘编自《洋务先知-郭嵩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官场受挫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日记》的史料价值。
2023-02-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2 . 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可以获得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材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 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材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根据以上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3 . 口述历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工人的口述史   

口述内容口述人
那个时候宣传我们是主人……那个时候干活不是谋生,是一心为把鞍钢、把国家的企业、把国家的事办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MCX
班长可以当一日制的厂长,你对厂子有什么要求、合理化建议,你可以提,比如说生产上存在问题,技术上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TCK
基本上拖厂职工的孩子都要在拖厂,从哺育室、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比较齐全。“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一拖工人DJT
当时市里面来人给我们开动员大会,号召我们现在要备战备荒为人民。毛主席说三线建设去的是好人好马好设备。1964年启动的“三线建设”贵州工人YFY

——摘编自周晓虹主编《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后初期工人的身份地位,并加以解读。
(2)研究新中国工业建设时,你如何看待工人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2023-05-28更新 | 491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示范性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

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治国能转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摘自《商君书》

材料三   用商鞅之法……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税什十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大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比较三则史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帝宣战谕诏为:“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倭人渝盟寻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以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卷

明治帝宣战诏书为:“……朕兹对清国宣战……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

——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二   关于甲午战争,日本学者们一致认为:“以甲午战争为一阶段终点的东亚国际关系史就是以东亚旧秩序和西方近代新秩序间之关系为主线发生并发展的历史。”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即使甲午战争被认为是“出师无名”抑或“不义之战”,日本也会打着“以欧洲文明来更换东亚旧习”的旗号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洗白。

——冈本隆司《属国与自主之间——近代中朝关系与东亚的命运》

而中国学者认为早在1887年,日本就制定了《征讨清国方略》,目标是“攻占北京,擒获清帝”。1894年7月25日,日军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从而发动了侵朝、侵华的战争。因此,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有的日本学者说的偶然冲动。

——张海鹏《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

韩国官方出版的《韩国史》认为:“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

——孙科志《韩国人怎么看甲午战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日两国宣战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韩三国史学界对于甲午战争的性质各有哪些看法?据此说明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看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19-12-1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9年3月,国家对西藏的民主改革拉开帷幕。此前的西藏地方政权,由少数僧侣和贵族掌握政治权力,广大农奴缺乏基本的人身自由。从1959年3月到196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陆续制定一系列文件,废除原各级政权、寺庙、贵族的一切封建特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逐步建立县、区、乡农民协会.由农民协会领导民主改革,逐步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废除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爱国守法的寺庙和宗教界人士⋯⋯通过改革,西藏完成了从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跨越,西藏人民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改革为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有学者称:西藏民主改革是“1949年前后席卷中国大陆的人民民主革命在西藏的继续”,也是一场不亚于美国林肯废奴的重要宪法性事件。

——摘编自常安《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藏民主改革的意义。
2023-01-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   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019-06-10更新 | 2232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富林中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古文家。钱漾益的家乡常熟地区文化发达,是明清时期的学术中心之一。他认为明代史著虽多但是质量比较高的史著并不多见,其原因就在于注重文采,记事不实。他提出了自己修国史的目标,即修订国史,记录那些“开国之功”、“抗节之贤”、“理学之贤”,借修史来纯正社会风气,恢复儒家之纲纪。此后,钱谦益通过购买、抄写、赠与等方式获得了大量档案、图书、典籍、碑刻史料,引用了《皇明本纪》《天演玉碟》《龙风事迹》等二十余种史料与官修《实录》《元史》相辨证,澄清了元未来元璋起义的许多相关重要史实。在《太祖实录辨证》中,钱谦益引用了《滁阳王庙碑》《中山王神道碑》等开国功臣的碑记史料进行研究。此外,他还利用元末陈基的诗作《舟中望虞山》,并结合史料考辩出元末张士德被擒于常熟湖桥,“而非《实录》所记之昆陵”,纠正以往的一些记载错误。他的这些努力时明束清初的史学学术发展影响很大。

——摘编自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以钱谦益、顾炎武、黄宗羲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谦益修史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谦益史学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史学思想的意义。
2019-05-10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19届高三5月联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二

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积极意义。

2018-04-25更新 | 14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0届广西来宾市高三4月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