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士大夫认为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因此宗族多立家训族规来训诫子弟。农桑需治,居肆成事”“贸迁有无亦能治生;日常生活要精打细算,俭则足用,奢则用不给等增加家庭财富的内容有更多呈现,但宗族子孙绝不可从事贩米加水、卖漆和油之事。在宗族内部,家庭成员间要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橙子辅导认为如范仲淹创立义庄、义学,此举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一时被模仿成风。以齐家为基础,进而治国平天下,成为宋代家训开宗明义的鲜明立场。

——摘编自公众号山城学术圈《士大夫阶层治家方式的变化》

材料二 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为红色家风建设的实践主体。朱德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毛泽东也曾向其表兄说明: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载,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橙子辅导认为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在一封封家书家信中,无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革命信念、生活信仰、道德情操体现得淋漓尽致。

——摘编自魏继昆、崔保峰《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红色家风建设研究》等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他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橙子辅导认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他尤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他要求,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家训内容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领袖红色家风的内涵,并分析这一时期红色家风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下中国家风建设的认识。
2023-02-1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测历史试题(康德卷)
2 . 近代中国风云跌宕,仁人志士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初次之失败也(指兴中会成立后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材料三: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举国舆论”的变化,并分析“差若天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出现的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并指出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富思想的渊源极早。早在殷末周初的《周易》中就有重农抑商、节欲恤民、平施共富的民富思想内容的记载。随着西周初期“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民富的思想逐渐在一些文人雅士中受到重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加之统治者治国的理念和方法还处于尝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相对宽松的“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于是先贤们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一些对于治国安民的看法,就出现了以儒家、墨家、法家等为代表的学者,根据自家学派的阶级立场,阐述对“民富”思想不同见解的局面。

——摘编自刘晓欣《先秦儒家的民富思想探析》

材料二 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认为,民生主义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国强才能民富,国强是民富的基础,但民富才是国强的最终目的和最可靠的保证。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中说道:“中国近代患贫极了,因而在行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生产力则贫。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则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五四时期,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今尚用手工业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故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进行,既废手工而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梦想,虽没能亲手实现,但却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引导着后继者们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摘编自于颖《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思想及其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民富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富民强国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用大量民力在北方修建了“直道”这一古代军事“高速公路”。它起于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直达长城最北端的九原郡,全长1800秦里。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到达阴山脚下,投入与匈奴的战事。近年来,有学者对直道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史记》“堑山堙谷”的记载实际上是“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直道平均宽30米,最宽处达50米。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迂回,选择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筑路,缩短了工时。对秦始皇来说,直道是他实现中华帝国梦的重大工程。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

材料二   1296年,佛罗伦萨政府决定修建一座能反映自身大发展气魄的教堂。由于工程难度大,教堂墙体历时百余年才基本建成,但穹顶仍毫无眉目,成为朝野上下都关注的问题。此时,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奇完成了对于大穹顶的设计。他曾逗留罗马数年,废寝忘食地研究拱券技术,测绘古代遗迹。1420年,布鲁内列斯奇竞标成功,开始动工兴建大穹顶。他创造性地把穹顶放在12米高的鼓座上,通过一系列巧妙设计减小了穹顶的侧推力。布鲁内列斯奇还设计了垂直运输机,解决了高空作业难题。佛罗伦萨市民将这座凌云摩天的大穹顶看作新时代、新文化空前成就的象征。随着高大穹顶的竣工,辉煌壮丽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宣告完工。

——摘编自朱龙华《意大利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指导秦始皇修建直道的思想流派,并简析这一举措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新时代、新文化”的各自含义,并概括佛罗伦萨能够成功修建大教堂的条件。
2021-10-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玄奘,唐朝时著名高僧。幼年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专心致志研究佛学。在苦心钻研佛学中,玄奘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各家说法颇多分歧,听说天竺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玄奘深知西行的艰难,所以除了积极学习梵文外,还有意经受各种痛苦的磨练,创造西行的条件。

629年,玄奘踏上西行之路。跋涉近一年时间,经过数十个国家,终到天竺。即瞻仰佛教圣迹并随处求学,足迹遍及古印度四十余国,随后进入那烂陀寺学习。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和文化中心,那里学术思想自由活跃,经常举办各种讲学、辩论活动。

643年春,玄奘带上多年搜集的佛经佛像,离印度返回祖国。回国十九年间,译出梵文经典七十四部,共1335卷。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老子《道德经》等汉文译成梵文。同时,与弟子辩机合作,将西行经过撰成以行程为经、地理为纬,“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详国俗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的《大唐西域记》。这些记载成为研究这些地方和国家古代历史以及当时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成为唐朝著名高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玄奘的贡献。
2020-12-2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抽测(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范仲淹(989—1052),北宋中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幼年家贫,但读书刻苦,后中进士,步入仕途。曾执掌应天书院,极力倡导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在担任地方官时兴修水利、开军仓救灾、固边安民。后入朝为官,1043年,针对北宋吏治不整问题,主持了“庆历新政”,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宋史》记载范仲淹“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但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范仲淹一生始终为国计民生忧心不止,在其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范仲淹死之日,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南宋朱熹称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摘编自闫德亮《浅析范仲淹的廉政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步入仕途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仲淹受到世人推崇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据学者统计,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南渡人口约有90余万,占到当时北方人口的近八分之一,南方人口的近六分之一。南迁人口多聚集于荆扬地区,以三吴为最。如何安置和管理流民,成为南方政府面临的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寄居江南的东晋统治集团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辖区的大江南北流民比较集中的地区,以流民原籍的地方机构名称,设立侨州郡县,并由侨姓大族担任侨置机构的官员,规定侨流人口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减免赋役负担。据《隋书·食货志》记载,晋元帝大兴三年,“立怀德县”于建康,安置随司马睿渡江的琅琊国人,这是最先侨置的地方机构。其后又侨置徐、青、冀诸州郡县于大江南北。……由于流民散布“百郡千城”,“民单户约,不可独建”,不得不跨郡侨置,所以侨州郡县的设置情况比较复杂,造成地方机构的混乱和户籍管理困难。

——摘编自景有泉《东晋南朝时期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设侨州郡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设侨州郡县的影响。

2018-11-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适应性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

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摆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17-11-28更新 | 276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永兴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编纂于清乾隆年间。丛书“每进一编,必经皇帝亲览”。乾隆崇尚经学。于是,编者把儒家经典列于首位,并对叛经乱道的异端思想进行抨击。编者所收录书籍都经过大量考证,辨别真伪。乾隆甚至亲自对文字、记载史事进行考证、鉴别。“自四库馆启之后,当朝大老,皆以考博为事”。对科学技术知识,乾隆所知甚少。因此,丛书对一些重要的科技书藉如《天工开物》都未被收录。乾隆谕令增修《贰臣传》和反映明朝乱政的书籍,使“天下万世晓然明之所亡,与本朝之所以兴”。

——摘编自《论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编纂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四库全书》编纂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评乾隆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影响。

2017-11-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末年,“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流入豪家大姓。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县试行屯田制度。他将无主农田、新开垦的农田,分别交与士兵和流民耕种,都采取军事化管理的形式。民屯以农民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设官,中央由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郡县。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农民按比例分成。“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军屯的基本单位为营(60人),之上设度支都尉等职,由军队内部自行管理。《三国志·魏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

——摘编自萧云岭《曹魏屯田制略析》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屯田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曹操屯田制度实施的意义。

2017-11-0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