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2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1 . 从“唯物史观”角度进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2023-07-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 . 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都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创作了漫画《无尽的赔偿》。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骑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1921年,希特勒说道“仇恨!我们拥有仇恨!”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冷战主导了国际关系。……“二战”之前,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既恐惧又憎恨。虽然西方和东方最终在“二战”时结成同盟并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国,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战时的经历确定了而不是减轻了战前的彼此怀疑。1945年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美苏)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

材料三 两百年来第一次,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2年1月—1996年12月在任)


(1)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依据材料一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运用美苏冷战的基本史实说明“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列举冷战期间多极化力量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20世纪90年代成为“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的标志性事件,概括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发展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材料一   1929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德国、日本等法西斯政权先后建立,它们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加紧侵略扩张,而此时的欧洲国家,英法面对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实行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史仲文《世界全史》

材料二   二战全面爆发前,纳粹德国在欧洲大肆扩张,使德国版图迅速扩大。


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前在欧洲的扩张示意图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P104

材料三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哈伯特·温博格著,何江等译《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

材料四   法西斯主又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大战的阴霞再次笼罩世界。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P102学习聚焦

主题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五   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认识到苏联在这场战争中能否坚持下去,不仅关系到英国能否摆脱德军的强大军事压力,而且关系到英国存亡的问题。如果苏联在战争中失败或无法牵制德军的主力,英国就将大难临头。1941622日,即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晚上,丘吉尔就发表了演说,宣布英国在战争中支持苏联。19417月,英国和苏联签订了“英苏协定”,协定规定:“两国政府相互保证,在当前反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相互提供各种援助和支持。”英国和苏联就这样确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英国还在194110月《对俄供应第一号议定书》生效前,把大约四百五十架飞机和其他军需物资送交给了苏联。

——摘编自姜桂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英、美三国的关系》

材料六   全面抗战开始后,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有两种态度,一方面希望不过分刺激日本,不给其侵略苏联的口实;另一方面,希望中国能长久地拖住日本,使之无法入侵苏联。因此,1938年上半年,徐州会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就敏锐地注意到日本下一步进攻汉口来的企图,并及时提醒中国政府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好防御准备。712日至87日,国民党第九战区苏联顾问保葛达诺夫上校,对前线战场进行了实地视察并就国民党驻军的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其实,进入6月份以来,国民政府一直在向苏联借钱,用以购买苏联制造之工业产品和工业设备。在主要战斗刚刚结束之时,1012日,H·利亚霍夫发表了《为汉口而战》的最新战报,特别是向苏联及全世界播报了这一重大利好消息。

——摘编自孙伟《苏联与中国抗战——以万家岭大捷为例》

主题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材料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因此双方都认识到要尽力避免冲突。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这有利于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雅尔塔体系将原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都受到约束。各国人民与政府的维护和平、控制战争的意识都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雅尔塔体系下,西欧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中国的政权更迭使亚太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中立主义势力,这些成为冲击大国强权政治的民主力量。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八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P106学习聚焦


基础测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疆域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前德国的扩张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4)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为取得“霸权”,希特勒采取了哪些措施?
能力提升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英苏合作的原因。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英苏合作的影响。
(7)根据材料六,概括全面抗战初期苏联支持中国抗战的表现。
(8)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全面抗战初期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历史纵横
(9)根据材料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并简析雅尔塔体系的历史作用。
2023-06-09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17·纲要下册第17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111日,中央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总裁宋子文在开幕典礼的致词中强调,中央银行直辖于南京国民政府,“而非隶属于财政部”。中央银行自成立起,便力图使政府各项收入全部存入该行,并且特别规定财政部所辖各机关所有公款均应从其他银行转存中央银行,若须解缴税款,亦应交由中央银行汇解。中央银行以“铲除”在华国外银行的“恶势力”为由,分别训令海关总税务司和盐务稽核所,将关、盐税款(主要作为庚于赔款等的抵押)一律转存中央银行,从而较顺利地从外商银行收回了关、盐税款的保管权。虽然中央银行发行的是印有上海地名的钞票,但该行数次咨文国民政府各部门和各地政府,宣布中央银行钞票“无论缴纳赋税公款、清偿债务、各项买卖,一律通用”。另外,它昭告民众:中央银行钞票准备十足,持券人可在银行营业时间内,无限制地随时兑现金。19291月,中央银行又获得发行辅币券的专权,其他各银行均不得涉足。

——摘编自吴景平《宋子文与中央银行》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立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历史作用。
2023-05-21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纲要上第21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4年,西欧战场形势已经明朗,美、苏等国开始设计战后格局和利益分配方案,它们对纳粹德国的神秘武器和技术早已垂涎三尺。在炮声隆隆的大反攻中,美、苏就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对纳粹德国的导弹火箭技术资源进行掠夺。斯大林指示,把获取导弹火箭技术资源作为国家最紧迫的任务。但后来,西方盟国在这一争夺战中占了上风。1945年初,被誉为现代导弹火箭技术先驱的德国人——布劳恩带领火箭研究小组的126名专家、近5000名有关人员、家属以及1000多吨重的资料、文献、设备,向南方转移,后交给美国。尽管美国人抢走了德国大批的导弹火箭精英和资料,但苏联人也有出人意料的收获。库默尔多夫、佩内明德导弹试验中心均被苏军占领,也有一些科学家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决定留在德国或苏联。后来,这些专家都成了苏联导弹和火箭研制队伍的骨干。此后便开始了美、苏如火如荼的军备竞赛。

——摘编自刘桐林《美苏对纳粹德国导弹技术资源的争夺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两国争夺德国导弹火箭技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德国导弹火箭技术外溢的影响。
2023-03-20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九单元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莫尔兹比在当时局势中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位于新几内亚东南部,是澳大利亚北部沿海首要战略要冲。日本占领莫尔兹比,就可对周围区域进行有利的海空防卫,控制澳大利亚北部海域,从而有可能切断美澳交通线。美澳保护住该地,不仅可使日本切断美澳交通的计划化为泡影,而且能对日军已经占领的东面和东北面一些重要岛屿造成威胁。因此莫尔兹比是双方必争之地,莫尔兹比激战不可避免。此次战役,日本动用了20000人的兵力,结果13000人被歼灭。盟军也有较大的损失,澳军伤亡达5698人,美军伤亡2843人。

莫尔兹比战役是澳大利亚军队在部分美军协助下取胜的,它在二战史中有较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次作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切断美澳联系,消除澳大利亚基地作用的计谋,从而严重削弱了日军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其次,它的胜利协助瓜岛战役完成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转折。美国于194287日揭开瓜岛战役,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牵制日本向莫尔兹比投入更多兵力,造成日军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进而取得西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第三,国力薄弱的澳大利亚在莫尔兹比作战中能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弱小国家,增强了他们对击败法西斯,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

——摘编自侯敏跃《澳大利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尔兹比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莫尔兹比战役胜利的意义。
2023-02-09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荣光褪尽的欧洲与大部分亚洲地区,惨不忍睹的废墟正直直盯着我们。当恶人的谋划或强国的欲求在大范围内将文明社会的框架化为乌有……万一眼下情况调转,某些共产主义或新纳粹主义国家垄断了这等致命手段,我不认为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对这种情况的恐惧很可能十分轻易地将集权体系强加于自由民主世界,而后果则令人不寒而栗。

材料二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在1946年,在联合国普遍权威之下,就所有问题同苏联达成良好谅解;并且通过这个世界性组织,在英语世界及其一切相关地区的全力支持下,使上述良好谅解在今后漫长的和平年份中维持下去。这就是我通过这次讲话向大家呈现的解决方案,我称之为“和平砥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1946年3月5日温斯顿·丘吉尔的演说

材料三       冷战后美军的重大行动

事件描述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6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爆发
“沙漠之狐”行动1998年12月,美英以伊拉克“不同联合国核查小组合作”为由对伊进行军事打击
科索沃战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轰炸
阿富汗战争2001年,美国对阿富汗实施了2个多月的持续轰炸,塔利班政权倒台
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开始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境内的武装袭击仍在继续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种种“情况”反映的时代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铁幕”“和平砥柱”各自所指,结合所学归纳丘吉尔演说的直接影响及美国采取的主要措施。
(3)指出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
2022-12-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五)(14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纵观其历程,最早是始于鸦片战争前的向“南洋”偷运华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殖民主义者利用以不平等条约划定的通商口岸为基地和据点,公开而疯狂地揪起贩运华工的恶潮,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其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苦役生活。一战结束后,贩运华工出洋仍然没有销声匿迹,甚至还一度出现回潮现象。至20世纪30年代,华工作为苦力被贩出洋的情况方告结束。

——摘编自董丛林《中国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       华工史话》

材料二       1917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之后,赴法华工的身份客观上发生转变。他们不再仅是附属于招募国家的契约性质的劳力,而是变成中国派往协约国的“参战代表”。到大战结束,中国获得战胜国身份后,华工更被认为是国家的“功臣”。华工参战角色的论述也由此产生。有关华工参战角色的建构主要着眼于两个层面,即华工的应募动机及他们对国家的贡献。

材料三       19255月,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并由此掀起了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运动。这时,《晨报副刊》连载了一篇名为《巴黎和会中之华工》的文章……该文特意描写了华工的爱国举动以及英国和日本对华工的虐待与镇压,实际隐喻的是日本伙同英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以此号召工友再次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的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政府随即以日本违背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等国际公约,向国联提出控告。在此背景之下,“一战华工”又一次被提起。该次有关华工的论述主要围绕华工与《九国公约》的关系展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岩《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语境变迁与意义重建》


(1)依据材料一简要归纳历史上华工演变历程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一战中赴法华工身份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归纳其“对国家的贡献”。
(3)甲同学赞同《晨报副刊》刊登的文章,乙同学对华工与《九国公约》关系持有疑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择:①对甲同学“赞同”的意见进行评价;②帮助乙同学解决“疑问”。
2022-12-2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五)(14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9 . 各国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与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园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作为商品汇聚地的描绘是:地中海周边是遥远而宽广的大陆,他们将无尽的商品流向你处。每一块陆地,每一片海洋,无论有何出产,都会在各个季节给你送来…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摘译自阿利斯提德的演说《致罗马》英文版

材料二   19421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宣言,宣告: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同它们处于战争状态的德、意、日三国及其仆从国;每个国家的政府保证互相合作,不与敌人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徐天新等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经济区域化,在世界范围内也迅速发展和蔓延。在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内部,商品、劳务、技术、信息及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在内部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经济区域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而且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以各个区域经济组织为主体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摘编自萧国亮等《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马城和古罗马在当时的世界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华盛顿签署了宣言”的名称。该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请指出该同盟的性质、目标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所产生的“利弊”。结合材料二、三,简要说明如何“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与稳定”。
2022-12-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四)(11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平条约》是依据战胜国的利益对欧洲领土进行重新划分的。但战胜国依据的不是着眼于国际制衡的欧洲传统均势原则,而是不考虑或干脆损坏国际制衡的民族自决原则。巴黎和会上的民族自决权原则是美国从外移植到欧洲大陆上的,将这个高度简单化的原则贯彻于异常错综复杂的东欧,据此划分国际疆界,就必然顾此失彼、矛盾百出。它制造出一些新的民族问题。虽然各新兴国家根据和会要求都签署了保护少数民族条约,实际上,一纸条约并不能解决复杂的少数民族问题。正是这些少数民族问题,日后成为在欧洲不断引起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万楚蛟、高英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从体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

材料二   二战全面爆发前,本来存在着许多有利于制止或延缓局部战争发展和升级的条件。世界有关大国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采取集体、果断和有力的措施,是可以把大战推迟或阻止于局部战争阶段的。然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却推行了一条纵容侵略、牺牲他人、乞求苟安的绥靖政策,延续了国际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战局的演变起了加速剂的作用。

——摘编自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学,分析《巴黎和平条约》依据民族自决原则的主要原因,概述该原则确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战争演变的角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结合中国战场与欧洲战场的相关史实,说明绥靖政策是战争演变的“加速剂”。
2022-12-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三)(12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