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有学者认为西周社会也存在一定的阶层流动。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射义》记载的各地贵族“岁献贡士于天子”
B.《左传》记载周初“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C.在山东等地的一些诸侯墓葬中发现了周王赏赐的大量青铜器
D.《诗经·魏风·硕鼠》记载的奴隶阶级不满贵族剥削的情景
2023-11-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对于周克商,为何曾经独属于商的上帝会放弃对其的庇佑,转而属意于周,在《诗经·大雅·皇矣》中,周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商人由于行为失当,失去了上帝的宠信,而周人凭借自己的行为,让上帝西望,收获了上帝的青睐。这(     
A.论证了政权更替的必然性B.说明政治体制具有延续性
C.体现了政治合法性的天命观D.推动了超氏族神信仰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宗法制对政治制度的直接影响在不断减弱,但基于宗法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却未曾被削弱,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封建帝制皇权的日益加强,而得到了强化。”材料认为宗法制(     
A.随时间推移而强化B.是帝制的组成部分
C.长期影响中国社会D.左右古代道德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这一过程体现了(     
伯(排行)→伯(获得官职)→伯(爵称)
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主
2023-11-06更新 | 434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西周初年,统治者对古帝王之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的褒封,本质上是原为“西土之人”的周族入主中原后,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古史体系及其文化传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强调新兴西周王朝是一脉相袭,直接承继三皇、五帝、夏和商王朝。西周统治者此举意在(     
A.推动区域文化的交流认同B.彰显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
C.缓解商代移民的不满情绪D.增强各族的家国一体观念
6 . 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形成
C.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D.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7 . 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大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材料四   观察下面三幅图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四指出每一幅图反映了当时中国何种政治制度,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觚”是行礼所用的酒器。春秋后期,不少诸侯国将觚下方的方形棱角改为圆形,这样既增加了容量,又更加便于制作(如图1、图2所示)。后世文人却大多认为这一“改进”是“为政不得其道”“君臣父子各失其本分诸义”的写照。这说明,春秋时期青铜礼器的变化(     

   

A.助长了民间的奢靡风气B.得益于铸造技术的进步
C.揭开了礼崩乐坏的序幕D.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表是不同时期出土的曾国(湖北随州)铭文。据此可知,曾国(       

曾公田求编钟、曾侯与钟、曾伯桼簠铭文相关内容对比

曾公田求编钟

曾侯与钟

曾伯桼簠

皇且(祖)建于南土,敝(蔽)蔡南门,斦(慎)应京社,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汤(阳)。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克狄淮夷,印燮繁阳,金导(道)锡行。
A.受封南土镇抚淮夷B.实力增强冲击礼乐制度
C.社会贫富差距扩大D.营宅纳土传播中原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在山西绛县发掘的倗伯及其夫人的并列异穴合葬墓中,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倗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铜器陪葬来看,倗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这反映出当时(       
A.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B.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
C.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血缘关系是封邦建国主要依据
2023-09-20更新 | 276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先秦至秦汉(3大考点11个易错点)-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