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瞭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趋势。
2020-10-28更新 | 40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政府……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

材料四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平?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的含义。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
(3)在材料三中,李贽从哪些方面评价了秦朝的制度与政策?
(4)根据材料四归纳王夫之对秦制的看法。
2020-10-17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现象

西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役使)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台。”其中王、公、大夫为贵族,士为最低等级的贵族。士以下为奴隶,奴隶又分为皂、舆、隶、僚、仆、台六个等级。平民又分为国人与野人。

古罗马城邦社会总体而言应是等级制社会,通常存在着公民、自由民和奴隶三大等级。公民为本邦人,身份自由并拥有公民权和相应的份地。自由民是指身份自由而不拥有公民权的人。奴隶则在法律身份上是完全不自由的。这三大等级在当时来看主要是法律身份的不同,而并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划分。


(1)结合材料和所学,比较西周与古罗马社会结构的不同,并说明这种不同背后反映的政治状况。

1523年至1525年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提出了“三种秩序”的理论。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又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或信仰者的心灵之中,是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间,但只是一种世俗的组织,如同政府和家庭一样,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归世俗的政府管理。”


(2)依据材料,概括路德的核心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走向近代社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3)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2020-09-1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削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
5 . 国家的统一和管理方法是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中学教学参考》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三,简述其具体表现。
(4)依据材料四,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0-08-0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20-07-09更新 | 11443次组卷 | 63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材料一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侯对天子有何义务(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020-05-1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 《左传·桓公二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政权实行这些制度的目的。

材料二   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先后在沿边设立了安西、北庭等九个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兵力共有49万人。当时全国总兵力约为57万人。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元气大伤。当时全国有藩镇42个,实际上远不止此。河北三镇势力最大,还有一些藩镇仿效河北三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中原地区的藩镇大体处于中间状态,有时与朝廷发生摩擦,但大体上还服从中央政令,不能视为割据状态。西北地区的藩镇具有屏障关中的作用,多是防止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设置的。东南地区是唐王朝直接控制的藩镇,它们稳定地提供财赋来源,为唐后期中央王朝的立国之本。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为了管理边疆地区采取了哪一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措施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一《审势》


(3)依据材料三,概括北宋时期采取的政策、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对北宋统治产生的影响。
(4)综上,归纳中国古代制度建设方面的启示。

9 . 材料 周初分封以后,周朝将国家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有国与野之别。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后来通常成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这种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作“野”。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属于平民,他们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问题,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古老部族的后裔、周边民族成员及流亡人口等,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了保留,在贵族统治下虽受到较强的人身束缚,但身份不同于奴隶。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从春秋时期开始,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和野人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

——据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野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国野制度的积极作用。
10 . 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1920年)

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力,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孝亲尊师善待人”

——《中小学生守则》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2020-04-10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