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相传大禹导江为沱,分引岷江上游洪水。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主要由人工河道、堰塘、大坝、渠、沟等组成,起着排洪和灌溉二重功能,这是成都平原城市历经3000多年仍充满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生活在常遭洪水侵害的两河下游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学会了修建大坝,池塘、沟渠,各个村落在日趋复杂的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中逐渐融合和统一。进入青铜时代后,大河两岸城市兴起,谷物成为城市最大的出口产品,平原上许多城市都建造了由运河、大坝、蓄水池、沟渠、引水管等控制的排洪灌溉系统。

——摘编自邹一清《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从灌溉系统的比较分析看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亚述帝国(公元前934—前612年)以征战四方而闻名,国王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英勇的战士,实际上他们还非常关心农业生产。亚述国王懂得通过复耕抛荒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还知道置备耕地的犁、挽犁的牛以及在犁耕前灌溉和除草。亚述国王清楚水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而开挖沟渠,灌溉庄稼,并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亚述国王憧憬丰收景象,恳求神灵保佑丰收,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

——摘编自国洪更《亚述帝国国王与农业生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亚述帝国国王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
2024-06-0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青铜器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青铜器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摘编自张文娟《西周著名青铜器的价值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徽考古成就(部分)表

考古发现

所属时期

概况

含山凌家滩遗址

新石器时期

这是巢湖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原始聚落遗址,生活区有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神庙或宫殿);墓葬区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为丰富,雕琢精湛,独树一帜

铜陵铜矿遗址

商周时期

此铜矿采用山上采矿,山下冶炼的格局。采矿井多有木架支护,有竖井、斜井等,出现冶炼氧化铜矿、硫化铜矿技术。此遗址的发现,与金文中有关周王朝征伐淮夷并“掠金”等记载相吻合

阜阳汝阴侯夫妇墓地

两汉时期

该墓出土竹简9000多片,内容涉及十几种先秦古籍,比较珍贵。所出漆木器中的太乙九宫占盘和二十八宿圆盘,是古文献中没有记载过的汉代测天仪器

淮北隋唐大运河遗址

隋唐时期

该遗址共计发现唐代沉船8艘,出土大量的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铜钱、石锚等。唐代沉船有独木舟、拖舵平底船等不同类型,最长的有20多米

合肥包拯家族墓地

两宋时期

出土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包拯夫妇的生平及其子孙衍生等情况,是十分珍贵的文字史料,其中包拯的墓志铭有3200多字,比《宋史·包拯传》的字数还多,弥足珍贵

——摘编自杨立新《安徽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索》

材料二   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处于20世纪初年,甲骨文、汉简等重要发现为他提供了新的史料凭借,西方近代学术的相继传入,尤其是19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学者重视考古材料的运用,以及“审查史料”即强调对于历史文献应以审慎态度究明其来历、考辨其真伪然后作出正确分析的观念和方法,给予他以深刻的启发。他以此与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历史考证学的优良方法互相结合起来,遂能在治史观念和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考古发现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重证据法”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其对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意义。
2024-04-1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匠”一词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逸周书.文传解)中记载:“山林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管子。立政》说道:“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考工记》中记录了大量有关器物制造的标准尺寸和技术要求,书中从零件制造、工艺应用、材料选择、规格要求以及成品检验等环节都进行了详尽叙述……被封建统治者、士大夫、官吏文人所鄙视的科学技术终究要发展,但是只能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依靠匠人经验的缓慢积累而自发地发展。崇德尚贤、德艺兼修也成为中国古代工匠砥砺技艺、修身养性的专业职责与精神追求。

——摘编自赵薇(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特点及其价值追求》

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德国最初在制造业上采取偷师、模仿英法制造业的方式,假冒伪劣现象严重。1887年,英国在修改《商标法》条款时,带有侮辱性地规定,所有德国进口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19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在深刻反思的情况下开始学习美国,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研究。德国工匠勤奋、严谨、有序、热情的工作态度无不体现着宗教追求,充满着理性精神的德国哲学渗透着德意志民族内向、深沉和善于思辨的民族品格。从1907年德国建立第一个旨在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起,截至目前德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涵盖主要行业与产业的标准起草组织。一战后,德国相继出台了《反对限制竞争法》《企业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并适时进行修订。德国著名的伍尔特集团,自1945年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生产“螺丝";这一单一产品,其产品在很多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德国鼓励技术工人移民,在德国工作的技术“工匠",享受永久居留权。德国“工匠”培育的最主要渠道是职业教育,有近80%的年轻人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几乎覆盖所有职业。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德国在机械、钢铁、电气、化工等领域打下深厚根基,“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摘编自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工匠精神产生及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023-05-28更新 | 333次组卷 | 2卷引用: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考前押题卷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青铜礼乐重器。两周时期,礼乐制度发达,钟文化也蔚为大观,曾侯乙编钟正是这种礼乐文化集大成的产物。编钟的铸制集中反映了范铸技术的新水平。全套编钟共65件,钟架长7.48米、高2.65米,钟体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是名副其实的编钟之王。编钟及钟架、钟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音律学专著。对编钟的研究,印证了七声音阶、十二律、十二个半音体系、一钟双音、和声概念在中国先秦的存在。同时,这些文字也是楚系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书法总体偏于美术化,是南方花体篆书的典型。

——摘编自刘玉堂、张硕《文化史视野下的曾侯乙编钟》

材料二   在唐宋时期。家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重视,出现了家训的范式,并且在方法上、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家法和族规,从而家训开始以一种系统化的形态出现。同时儒学的重新整合和复兴,为唐宋时期家训的理论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新儒学的出现,使唐宋家训开始理论化,从而为唐宋家训由上而下的系统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发展演变模式探析》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鸦片战争以来国人追求思想解放的潮流提升到了“对传统求解放”这样更加自觉和深刻的层面上来。同时,长期积累的盲从西方的非理性倾向也被放大了。“对西方求解放”这一新的诉求的提出,不仅是欧战后西方现代思潮变动的影响所致,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自身的可贵超越。

——摘自郑师渠《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曾侯乙编钟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元素。结合所学,指出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并简述该时期青铜铸造业发展概况。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唐宋时期家训呈现的新特征。结合所学,分析“新儒学”对宋朝基层教化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求解放”和“对西方求解放”的主要表现,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实现“可贵超越”的原因。
6 . 有同学研究周朝奴隶制的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秋官》载有《蛮隶》《闽隶》《夷隶》《貉隶》,总称“四翟之隶”。郑玄注说他们是征蛮夷所获的俘虏。《战国策·秦策三》说齐国“富擅越隶”,说明齐国的奴隶有一部分是从南方那里掠夺来的。

——摘编自《周礼》等

材料二   “仆庸土田”一语,见于《召伯虎簋》;“土田附庸”一语见于《诗·鲁颂·閟宫》;《周礼·地官》有“牧人”一职,是掌管田野牧养六牲等事物的。有“牛人”一职,是掌牧公家之牛的。“牧人”“牛人”手下从事具体放牧的人,当大都由圉、牧等奴隶充当。

——摘编自李衡眉《齐国奴隶考述》

材料三   商鞅变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化。将旧贵族手中的土地分给了平民、奴隶,让其拥有自己的土地。同时,鼓励和扶持这些新兴土地所有者垦荒造田。

——摘编自《中国古代改革史论》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周朝奴隶制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周朝的奴隶制。
2024-04-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骤然增多。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现,一些“庶姓”小国如邓国(曼姓)、都国(允姓)、邾国(曹姓)的礼器也有不少发现。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迅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铜器的使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

材料二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入围项目中,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入选。出土了一套编钟,其铭文极具价值。芈加编钟铭文“帅禹之绪”“以长辞夏”,是继秦公簋、叔夷镈、幽公盟等传世青铜器之后,第一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记载夏和禹的青铜器。


——摘编自路国权《考古写历史·东周谱新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发展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的青铜器及铭文的史料类型及史料价值。
8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子把土地和臣民分给诸侯,诸侯又分土地和臣民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将土地分给士和庶民。授予土地者有权向接受土地者征取贡赋和徭役。……这种土地占有形式称为井田制。

——摘编自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

秦汉名田制以爵位划分占有田宅的标准,以户为单位名有田宅,田宅主要通过国家授予、继承、买卖等手段获得。

——摘编自徐歆毅《近百年先秦两汉土地制度史研究述评》

材料二   到了东汉及曹魏时期,实施了土地所有权归封建国家所有的屯田制,这种制度充分利用军民来开垦耕种荒地,比较好地实现了戍边和保证军需的目的。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1)指出材料一中西周井田制与秦汉名田制的区别,并说明二者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说明材料二反映的田制改革有何影响。
2021-04-06更新 | 25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2021届高三高考预测猜题卷历史试题(新高考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