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始于齐国,集大成于秦国。齐相管仲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社会体制上的变革。《管子》卷八《小匡》记载,“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卒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迁徙”。由于打破血缘氏族,以地域为行政单位,宗法壁垒被削弱,过去分属于各诸侯邦国的个人成为国家编户的成员,以华夏为主体的“大九州”观念产生了。其后楚、魏、秦的变法,本质上都是管仲变革的继续与延伸。变法既成功地将古老的族姓宗法政治体制转化为王权直接统领下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使君主集权下的新的阶级分层有序化;同时又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以强兼弱,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

材料二   两汉时,匈奴与西域各族人民,往往称汉朝百姓为“秦人”“汉人”,汉朝百姓亦自称“汉人”,汉官吏、军队则自称或被他称为汉吏、汉军、汉兵。当时人还常将胡汉、夷汉等并称,汉朝灭亡后,“夏”“汉”作为习惯的族称被保留下来。《南齐书·王融传》记载,王融曾上疏称:“又虏前后奉使,不专汉人,必介匈奴。”唐时,边疆民族称华夏人为汉,自己不讳言蕃。在唐军队中有“蕃汉”将领分掌兵权,在唐朝廷中有“蕃汉官”治事。“汉”作为专指族称逐渐被固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改革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作为专指族称的表现,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21-22高三上·重庆渝中·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且是人类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时期时代文化六大区系类型图

材料二   这五个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中原文化区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由于中国史前文化已形成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自然地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图许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

——摘编自微博

材料三

内容出处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
“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元史·世祖本纪》
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1)材料一、二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情况。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最显著特征及基本内涵。
(2)华夏认同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主流之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谈谈你对华夏认同的认识。
2021-09-24更新 | 240次组卷 | 3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